最近,针对网上多个账号和媒体的《京东花260万高价,多次雇佣方兴东写黑稿攻击阿里》、《京东260万雇佣方兴东写黑报告攻击阿里背后》等文,京东表示,从未与任何机构合作发起针对他人的恶意造谣。而此前,有网友曝出方兴东收受200万定制报告,推动有关部门立案调查天猫。(11月27日上海证券报)
一份真假莫辨的合同文本,扯出了一场板上钉钉的公关大战。天猫的委屈有数据支撑,京东的回应有事实印证,乍看起来,有点一地鸡毛的惶惑感。弄得围观网友也很为难,建议说“不如于华山之巅,两位掌门人进行一场生死之战,谁先趴下谁就从此退出江湖”。玩笑归玩笑,情理归情理。此事大概将中国企业公关版图之边界与规则,如《猎场》描摹的猎头公司生态般,第一次由幕后搬到了台前。
传播学说,这世间的谣言是最古老的传媒。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亘古事实,指望舆论和真相完美匹配并对应,这显然只能纸上谈兵。就像天猫的粉丝或京东的拥趸,对于“爱豆”的价值立场,总是受情绪指引。这个道理其实带来两个事实:第一,舆论表达对一家企业的爱憎偏好,是古今中外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百年老字号的用户粘性,很大一部分就是舆论传播的支撑。第二,一家负责任的现代企业,在舆论公关中需要光明正大的创造性作为,而不是偷偷摸摸在幕后搞小动作。
阿里或者京东也好,苹果或者微软也罢,在组织机构架设上显然是不缺“公关”这个角色的。问题是,有了这个机构,如何说话、如何办事,如何在情理法的“度”之内有序游走。说得更直白一些,为自家品牌营造有价值、有增量的舆论影响,这本身既不违法、也不可耻;但问题是,如果赤裸裸以利益收买的方式来“反转”事实,甚至指鹿为马误导公关舆论,这就僭越了企业公关伦理的边界。对于公关利益来说,这不啻为一场舆论的灾难。
对于吃瓜群众而言,也许并不关心“猫狗大战”中各自在T台上如何秀自己,关键是不能把独立学术研究拉过来站队,不能在规则和法度上的天平上烙印自己的小心思。比如有资料显示,仅社交平台,我国就有215家。2017年我国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总收入达到1.07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同比增长46.8%,是国内生产总值(GDP)6.7%增速的7倍。于此背景之下,商业规则和商业伦理如何调和、企业发展与社会公益如何策应,都需要客观的事实和干净的逻辑来讲道理,而不是“定制版”的理论学说出来捣糨糊或者拖后腿。
谁是幕后黑手、谁是清白无辜,乃至于“近五百个账号在同一时间段持续发出相关网帖超9700多篇”等是否属实——眼下看来,企业互撕显然只是表演、而非接近真相的王道。倒不如诉诸法律、诉诸主管部门,一是为求得真相厘清黑白,二是为中国企业公关之路打点正直的聚光灯。
http://tech.sina.com.cn/i/2017-11-27/doc-ifypapmz5333543.shtml
http://tech.qq.com/a/20171117/018419.htm http://news.yesky.com/hotnews/350/432433350.shtml http://tech.sina.com.cn/2017-11-25/doc-ifypathz5934719.shtml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