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劳动教育岂能“纸上谈兵”
■张立美
当下一些中小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不安排中小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开设劳动课程的却常常纸上谈兵,空讲理论知识,不给操作机会,不进行劳动实践,或者被其他文化课挤占,形同虚设,起不到劳动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一个人如果从小缺少劳动教育的锻炼,轻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比较差;重则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甚至鄙视劳动,缺乏自我劳动、自主劳动、自觉劳动的习惯和意识,缺少勤劳勇敢、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劳动精神”和优秀品质。
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甚至遭到异化。从表面上看,“安全高于一切”,劳动实践存在安全风险,学校担心出意外事故,不敢把学生带出校园进行劳动教育。但归根结底是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学校和家长仍然一味地“崇尚分数”,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就行,从而对劳动课、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因为按照中考、高考升学制度,分数才是决定因素,“少一分落泪”,劳动能力无关紧要。
“劳动教育课”也需与时俱进
■王桂霞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一直在赞美和歌颂劳动,鼓励实施劳动教育。然而,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目前劳动教育却成为最被忽视的教育。据调查,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绝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认同体力劳动的价值。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将劳动教育这门课抓起来。
家庭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讲,如果能够在幼年时期,就培养起孩子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逐步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将来可就省心多了。学校亦要改变只重考试轻劳动的教育思维,认真上好劳动教育课程,不要仅止于打扫教室、擦黑板等,应拓展劳动的范畴,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要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简单体力劳动,已经被机械化、智能化替代,劳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劳动教育亦需与时俱进。比如扫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洗碗机等进入千家万户,还可以借此教导孩子学会如何操作机械设备,领悟科技进步给社会带来的便利,对劳动价值和意义有深入理解。
劳动课形同虚设需要“综合处方”
■付 彪
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就是生活教育,也是生存教育。要让学校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避免劳动课形同虚设,需要“综合处方”。其一,端正家长的理念。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多源于家长的溺爱和过多的包办代替。家长应意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多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其二,完善劳动教育体系。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搞好基地建设、师资配备等,引导学生参与到跟日常生活、当前社会建设息息相关的真正劳动或模拟劳动中去,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增强劳动技能,并将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其三,创造性地推进劳动教育。比如,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在开学第一课、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校庆典礼等常规性仪式中,增加和突出劳动元素;邀请劳动模范、技术能人到校讲学或培训实操,引领青少年学生感悟劳动的魅力和意义,发挥劳动教育作用。(主持人: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