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中国式教育,拥抱还是反思?
2019-04-18 09: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老师好》海报

  乍一看,《老师好》并不是一部“卖相”太好的电影,虽然该片的主演和监制是相声界的大咖于谦。于谦老师的观众缘一向挺好,不过在此之前,他在影视剧中都是以配角出现。那么,《老师好》是否值得观众一看?

  师生关系是影视作品的重要主题,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都有不少佳作。国外有《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动听》《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地球上的星星》等,国产电影也有《孩子王》《烛光里的微笑》《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等。这些电影的主题和呈现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在制造戏剧冲突上大抵相似,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开始往往是矛盾、冲突、误会,但在老师充满爱与关怀的教育下,师生之间的坚冰慢慢融化,学生最终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由此烘托出老师高大伟岸的形象。

  《老师好》也不例外。故事背景放到了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师(于谦 饰)担任三班新的班主任。苗宛秋一开始也不讨学生喜欢,他有着学生讨厌的老师的所有典型缺点:刻板、保守、教条、强势、一言堂、唯成绩论,等等。

  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老师好》体现出难得的真实,苗宛秋没有享受到主角光环,电影的前半程对苗宛秋的“缺点”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比如影片开篇,通过一个简单的点名环节,影片就将苗宛秋的严厉、保守、以权压人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之后的选班长,他丝毫不理会关婷婷对班级的付出、对她自尊心的伤害,也不理会全班同学选择洛小乙的呼声,执意让品学兼优的安静当班长。苗宛秋直言,他只相信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中国的师生关系,往往伴随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亲密特征。在这种价值框架下,老师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等多重功能,对学生就像父母对子女般关爱,学生也视老师为服从和感恩的对象。老师一方面以权力“压制”学生,学生也可能产生叛逆和反对的情绪,但与此同时老师又以爱“感化”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老师良苦用心的同时最终服从。

  苗宛秋就是很大一部分中国式教师的缩影:他们的确对孩子非常认真,对孩子成绩高度关注和负责,非常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拥有一个好的人生。但他们的问题在于,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不遗余力地压制你的一切创新和自由。

  在这一点上,我们发现国产师生电影与西方师生电影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个差别。像《死亡诗社》这一类,基廷先生恰恰是反封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他教给学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思维和想象,他想让学生知道懂得思考的魅力和价值。但《老师好》反倒让我们窥见中国教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让我们窥见“毛坦厂中学”背后的无奈和心酸。

  《老师好》差点要成为一部比较深刻的电影了,直到电影最后15分钟的一个反转。有望考上北大的安静出车祸失去了双腿,她错过了那一年高考,而在拍毕业照时苗宛秋也因愧疚和自责“消失”了。之后电影进入了狗尾续貂的强滤镜、慢镜头、配乐、MV和画外音桥段,硬生生将这部电影主题拉到讴歌教师伟大、缅怀青春美好。镜头切换到30年后,安静开了一家书店,她看上去还像是当年19岁的样子,老态龙钟的苗宛秋到她的书店看了一眼就走了,在感伤的配乐中,电影剧终。

  这个结尾,让电影原本具有的些许复杂性、多义性和反思色彩消解了,强行将观众拉入怀旧氛围中,试图让他们感激并拥抱传统的压制——感化式教育。但若失去了批判和反思,对这一套教育观念全盘接受,那么它或许可以培养出应试高手,但不必然会培养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老师好》片尾流露出的价值倾向,观众需认真辨别并予以警惕。(曾于里)

  

  你怎样看待电影《老师好》

  对中国式教育的呈现?

  *网友徐慧琳:

  大家被老师虐,是真的;虐完了仍然爱老师,也是真的。一如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我觉得导演并不是提倡观众全盘接受那种专制的教育方式,而只是表达一代人对青春的理解和怀念。

  *网友老白:

  比起批判,《老师好》让我感到的更多是和解。“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伤感的别离。”看完电影后最大的感受是,我该去看看我的老师们了。

  *网友子戈:

  苗宛秋的谆谆教诲和无私付出,使学生们从对立面悄悄移开,聚在老师的周围,决心投入到“高考”的大业之中,为老师的荣誉而战。尽管电影最后难免要为老师“洗白”,以温情、怀旧的结局钝化了批判的锋芒,但我认为导演的批判意图依然是明显的,这种反思力度,在近年来的国产片里也是少有的。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