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最近,关于一些青年男演员似乎有些女性化引发了争议。一些自媒体人用“娘炮”“不男不女”等来称呼一些年轻的艺人,认为他们所表现的一种女性的气质不是时代所需要的。对于他们提出了质疑,并认为这样的状况已经造成了青年一代的误入歧途,以为女性化是主流,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这种质疑应该说有其合理的因素,也反映了对于青年一代成长的高度关切和强烈责任感。
前几天开播的新综艺《开学第一课》,请的嘉宾有王鹤棣、朱正廷、王源等人。因为这几个艺人打扮精致,观众认为他们缺乏阳刚之气,网上随即掀起一股对“娘炮”的讨伐声音。
媒体声音:
人民日报: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我们不认同所谓“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
新华社:“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澎湃新闻:长相“娘”的男明星走红,除了从幼儿园开始、从家庭到校园都在“打造”的男孩女性化,已成为许多孩子乃至年轻人的审美基础外,另一个原因在于,对于现在以女性为主的粉丝群体来说,在现在的年纪,喜欢人畜无害的美,更符合心理的安全需要。另外,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精致化,也导致对偶像的要求走起了精致路线。
中国江苏网:当青少年有机会接触更多时尚元素,有赶时髦的积极性,所受的美学熏陶却不够时,很难对美丑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取舍。就像前阵子书画界出现“射墨”之类的噱头,人们虽然知道不对劲,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就是噱头得以生存的空间。普及美学教育,倡导健康审美,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当人们对美和艺术的判断力提升了,审丑的市场自然就小了。
网友声音:
罗娟:面对孩子,在教育方面,有些底线必须厘清也必须坚守:主流社会应该表达健康自然的性别审美,而不能满屏都是男子女性化的审美。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上、在社会主流教育公器的运用上,不能一味迎合某些商业流行趋势,而要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潮流文化的清醒认知。
罗筱晓:一个社会越文明越开化,就越能包容和接受不同。在主流之外,有些人天生更敏感,有些人天生更柔弱,有些人天生对看起来不该男人做的事感兴趣……若仅仅因为这些不同,就冠之以“娘”的称号并且口诛笔伐,实在不像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小编有感: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衡量一个男人的标准,不是从外型去衡量,而是应该从这个男人的气质和他的责任担当来去衡量,他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男人。同时,大众媒体应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