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口腔卫生技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云网智能运维员……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19个新职业、28个新工种,这些职场新身份,传递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也在满足着生产和生活的新需要,并给劳动者带来源源不断的就业新选择。
新职业的产生源于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以及新经济业态、新产业模式的迭代升级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产业不断发展,大量新职业和新岗位被创造出来。2019年以来,人社部先后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到2025年,预计人才需求超3000万。其中,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近500万、物联网安装调试员需求近500万、电子竞技员需求近200万、数字化管理师人才缺口近千万。新职业不断涌现,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传统赛道之外丰富多样的选择。《2023年新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数据显示,已经有17.5%的年轻人在尝试传统行业以外的新职业,58.5%的年轻人对新职业抱有强烈兴趣。
新职业提出新要求,呼唤新技能。与传统职业侧重强调某个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新职业往往需要从业者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大学毕业生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跳出传统就业“舒适圈”,随时代发展适时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就业新趋势,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赛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新业态发展速度快,竞争激烈,在面对新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高挑战性时,要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打造核心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成为适应时代要求、适应新职业发展的人才。面对新领域新问题,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找到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的连接点,不断提升,才能以过硬技能拥抱层出不穷的新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凝聚合力,促进新职业健康良性发展。2023年全国总工会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总报告》显示,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8400万人。新职业青年密集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领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要通过明确新职业用工规范,提高用工指导和劳动法律法规意识,优化新职业用工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劳动保障制度,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及条例执行监督力度,加强对新业态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和劳工矛盾调解力度;通过完善新职业领域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畅通新职业领域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促进新职业青年成长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发展需求大、分工细、专业度高的新职业,对于稳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新职业是“新风口”,给更多的人才带来了展现自我、实现价值、创造价值的新平台。新职业青年这一庞大的、新生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群体,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多关注和关心。要宣传推广新职业青年典型案例,让更多人才认识新职业、融入新职业;搭建新职业青年交流推广平台,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宣传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正面典型,增进公众对新职业青年的理解认同;通过线下见面会等交流活动,提供交流观摩机会,加强对新职业青年的指导,提高其身心健康、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层面的鼓励和引导,保障新职业从业者的就业权益,让新职业更好发挥稳就业的支撑作用。(朱晨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