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以“活”字破题,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2024-04-07 18: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黄鹂 安树青  
1
听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以提质生产力三要素为核心,坚持教育赋能、科技赋能和人才赋能,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高等教育肩负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使命,在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意义重大。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4.4%,高等教育普及化已经到来。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民办院校普遍办学历史短,在生源质量、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经费支持、基础设施、就业情况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短板明显。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大考,如何在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在高校扩招和“慢就业”叠加、民办院校倒闭成为“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破好题、走好路,更好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院校亟待思考、关系生存的重大问题。

一、要把好生源和师资两处“源头活水”

对民办院校而言,生源就是生命。民办院校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原因很多,有同类院校竞争激烈、社会认可度不高、高校扩招等外部原因,也有自身专业建设同质化、办学投入不足、招生宣传不力等内部原因。因此,民办院校把好生源质量关,既要做好调查研究,把形势研究透,又要统筹办学和专业建设,在招生工作肯下功夫,下硬功夫,关键在于把“内功”修炼好。

民办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博士学历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占比不高,原因也很多,编制外、待遇不够、认可不高、资源不足、心理落差大等等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黏性不强、后劲不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资就是本钱,就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底气。因此,民办院校要尤其注重师资队伍在学校内涵建设上的关键地位,在师资建设上秉持“高投入、高回报”。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要时刻从学生为中心,更加聚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既要追求高学历,又要强调高水平;既要多多引进知识分子,又要多多引进行业精英;既要上好理论课,又要办好实践课。

二、要在专业建设和升学就业上“响鼓重锤”

高等教育的全环节应当包含入校、在校、出校三个方面。学生的出路尤其应当是衡量自身办学能力、提升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打造学校名片的关键。民办院校办学经费中学费占比很大,学生培养质量关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潜力,要坚持“提质才能增收,创新才是出路,发展才是硬道理”理念。

招得进学生是第一步,留得住学生才是关键。民办院校办学自主性强,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思辨能力中彰显更多作为。要坚持自身办学特点,将高水平升学和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匹配就业需要为基本导向,在专业建设上求精不求多,课程设置要立足实际,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从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技能培训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用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方式、新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可能性,及时摸排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个性成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让倾向就业的学生一门心思提升技能,投入社会实践锤炼本领,促进高质量就业;让一心升学的学生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做好学习规划,助力高水平升学。学校要主动出击,积极共建研究生优质生源基地,开展访企拓岗,通过专业建设和就业升学指导,争取在一个地区、一个市、一个省乃至一个行业打响名气。

三、要在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上“深耕厚植”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事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等教育尤其要发挥好联通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的基础性作用,要将高素质的战略型、技能型、应用型等人才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更高素质人才。民办院校在学术科研水平上与公办高校差距很大,短时间内赶超跨越希望不大。因此,更要在创新教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上多下功夫。

具有行业背景的精英人才是民办院校师资的重要来源之一,要充分利用好这部分人才对社会发展、行业现状的深刻理解,在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鼓励与优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实践教学基地,把实践教学与企业用人需要、学生素质培养真正结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考核机制,不搞一刀切,动态调整实践教学安排,让实践教学资源更多地向非升学学生倾斜。

民办院校没有“船大难掉头”的顾虑包袱,办学治校更加灵活,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反应更加快速,在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也更加从容,结果导向对办学的指引效用更强。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大考中,要以“活”字破题,以更加灵活的办学自主权、更加优秀的师资队伍、更加聚焦的专业建设、更加个性的教育模式、更加扎实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以质量强校,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环境下勇立潮头。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黄鹂 安树青)

标签:
责编: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