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常熟市作为全国县域发展的排头兵,着力打造集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加速、商住社交、高铁同城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人才社区,全力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常来常熟最倾心”工作品牌,聚力打造全国“人才福地”。
聚力“产创融合”,搭建宜居宜业的人才社区职住场景。人才是关键,社区是载体。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要围绕高层次人才事业发展与生活居住需求,为人才量身定制创新创业全链条、生产生活全服务的新家园。建设功能叠加的产居融合空间。突出空间利用集约高效,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提升土地开发强度、配套比例和转让灵活度。统筹建设创业孵化与科研办公载体,周边配套产业用地,构筑“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的载体闭环。配套建设国际化人才公寓和基础商业配套,建设配套齐全的海智生活社区。投放国际标准的医疗、教育资源,配套开放式的休闲、文化、体育设施,覆盖国际标识标牌体系和双语环境,提供国际互联网服务,为入驻人才提供“苏式体验、国际感受”。建设政治引领、文化共融的社区阵地,利用影剧展播、节庆活动等本土文化宣传活动,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提升国际人才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低碳绿色的智慧科技新城。优先做好前沿科技产品先试应用,试点碳中和应用场景,建设绿色能源中心实现集中环保供能。推行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区域配套专属IDC数据中心,为社区提供数据存储、算力等专业信息化服务,植入物联网平台与智能终端产品实现互联,铺开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实现无人驾驶、自动配送等服务。
致力“资源整合”,打造要素涌流的人才社区发展环境。凤凰择梧桐而栖,人才择良市而安。要将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功能、丰富内涵,以全球化视野提升要素供给软实力,以最优政策、最强资源和最佳环境吸引人才落户发展。打造海归创业优选区。出台人才社区专项政策,建设一站式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积极争取海外人才出入境、学籍查询、永久居留、工商注册等绿色通道,解决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难题。搭建科研与创业的“大平台”和“朋友圈”,组织开展学术会议、高端论坛、国际会展等活动,挂牌联系全球顶尖高校校友组织、头部大院大所大企资源,厚植人才社区创新创业土壤。打造沪苏同城加速区。依托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发挥常熟四个“半小时”交通圈优势,联动常熟虹桥国际人才港,形成“两翼齐飞”互联互通格局。深度参与嘉定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建设,提振常熟汽车及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智能座舱等产业能级。积极导入上海金融、技术等分支机构入驻人才社区,强化跨区域的股权投资、技术转让协同,在科研团队建设、技术成果布局、科创属性培育、企业成长规划上全面对标沪上标准。打造“高精尖缺”承载区。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口,关注“卡脖子”问题,助力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依托常熟市科技综改试点工作,创新实施“揭榜挂帅”“项目经理”“合同科研”“院企联合”等合作模式,支持科学家从实验室转向市场,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落地,建设“高精尖缺”科研成果转化“先遣队”,带动产业转型提质。建设公共技术平台,为初创期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提供服务,以资源共享、集群作战弥补单个企业研发能力短板,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倾力“服务聚合”,构筑高效协同的人才社区运营模式。“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人才资源不仅要引得进、用得好,还得留得住。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要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新为导向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立成熟的政策响应能力和要素导入机制。建立高位推进机制。成立市领导牵头的高品质人才社区工作专班,牵头协调解决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核心问题。委托市场化机构,优化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全程挂图作战,加快推动高品质人才社区从“试点”变“示范”。建立政策集成机制。统筹组织、科技、人社、工信、发改等部门力量,系统整合政务资源要素,梳理人才与企业、科研机构服务清单,以资源叠加带动功能聚合,出台一揽子专项政策,将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成为体制试点区、政策先行区和生态示范区。建立专业运营机制。组建市场化公司开展社区运营,引入各类市场机构带资本、带项目、带管理进场,释放专业机构动能。建立目标产业人才数据库,利用大数据精准开展项目研判,提高落户匹配率。委托业内领先企业开展人才公寓、公共空间等物业管理,切实提升运营质效和人才满意度。
(作者为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