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在长城砖上刻名字留下的只有耻辱
2017-07-11 09:17:00  
1
听新闻

  这几日,有关长城的两条消息引发了市民的热议。一条消息是,怀柔箭扣长城最险段的修缮工程全面完工;另一条消息则令人气愤,一对母女不听大家的劝阻,执意在城砖上刻字。(7月9日《北京晚报》)

  又是一起在长城上刻字的事件,在过去的时间里,这样的行为已经发生过多次,这种行为不仅给历史文物造成严重损坏,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对待这种行为不能仅仅是苦口婆心地劝阻,也不能只是口头教育,还应该施以法治。

  长城属于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以说,长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我国的一张历史名片,可是这张名片却屡屡遭受到这样的破坏,实在令人气愤和痛心。

  就像这次,这对母女在刻字时,游客多次劝阻,可是依旧没能阻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难道除了劝阻,就没有更好更严厉的措施了吗?这就需要通过法制和法治来应对和遏制。《长城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长城上从事下列活动:(一)取土、取砖(石)或者种植作物;(二)刻划、涂污;(三)架设、安装与长城保护无关的设施、设备;(四)驾驶交通工具,或者利用交通工具等跨越长城;(五)展示可能损坏长城的器具;(六)有组织地在未辟为参观游览区的长城段落举行活动;(七)文物保护法禁止的其他活动。但是现实是,一些在长城上刻字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惩罚,除了事后的口诛笔伐,道德谴责,很少有人因为在长城刻字而被处罚。这就给一些人的肆无忌惮留下了可能,一些人正是看到了这种法治漏洞,心存侥幸,屡屡做出破坏行为。殊不知,这种行为,刻下的是名字,留下的是历史的伤痕和永久的耻辱。

  几乎每次出现这样的事件,都逃不开事后的批判和谴责,却忽略了事前的预防和应对,这种事后的谴责和批判显然于事无补,既不能对不文明者进行惩罚,也无法恢复城砖的原貌,可谓无济于事。因此,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不能仅仅限于事后的谴责和批判,更应该将监管和惩罚的关口前移,建立预防和应对机制,发现这些不文明行为及时采取果断措施阻止,防止危害继续。比如可以设立有奖举报,鼓励和引导游客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对阻止不文明行为的游客进行奖励;比如加强事后惩罚力度,让不文明游客承担法律责任,付出沉重代价。

  既然苦口婆心的劝阻不见效,就必须施以法治,一方面完善法制,给惩治不文明行为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对于这些屡教不改,肆无忌惮的人,就应该祭出法律的利剑,通过法治,形成震慑,维护文明和文物安全。

  作者:朱雀丹心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