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购买收视率”谁在很傻很天真?
2017-03-14 08:4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一方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过去一段时间不被重视的慢综艺受到了交口称赞,大量低俗、搞笑、博眼球的真人秀节目退出电视荧屏;一方面,花钱买点击量、票房的作假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表示:虚假的数据不能成为衡量文化项目成功的标尺,文艺创作更不能误入假数据营造的“假潮流”之中,应该建立公正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 

  313日《新闻晨报》) 

  “购买收视率”现象的出现,被一些观众认为是节目制作方的钱多人傻,花费好几百万,甚至是1000多万,只要虚假收视率的名头,有何意义?不火的节目依然不火,该火的节目没有虚假的收视率依然可以火爆。如果,你仅仅认为节目制作方钱多人傻就大错特错了。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娱乐节目,其购买收视率的目的不是为了要虚假的名头,而是为了要利益的金山银海。 

  在电视行业,唯收视率论让收视率造假成了多年痼疾。无论是劣作还是良品,只要掌握了收视率,就能决定节目的排期、广告的利润、电视台的收益,因此,集体合力“造”收视率的恶性循环时有发生。如此看来,我们已经是看得明明白白了。购买收视率,是为了占据电视台的排期,占据了电视台的排期,就占据了广告投入的高地。说到底,这犹如是一场虚假的演出,虚假的收视率是演给广告主看的。 

  广告主会依据影视剧或者是节目的排期,考虑广告的投入,会依据收视率考虑广告经费的流向。真正钱多人傻的不是影视剧或者节目的制作方,而是那些广告主们。 

  这说明一个问题,眼下的一些企业确实是钱多人傻的。做广告原本是需要的事情,再好的酒也怕巷子的幽深,无疑加大广告投入,才能更好进驻市场,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理位置。但是,当这些企业的广告投入方向,考虑的只是制作方提供的收视率的时候,也是尴尬的。都说商人是聪明的,到了这里为何变得如此笨了呢? 

  广告投入需要理智。这种理智表现在自己的判断上,要依据电视剧或者是节目的内容,看看是不是优质的内容,将更多广告资金投入到优质的内容上,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你只是依据制作方提供的所谓收视率就决定广告投入的多少,是不是很傻很天真? 

  “购买收视率”是一场虚假的大戏,不是为了欺骗观众的,而是为了戏弄广告主的。无疑,广告主才是最大的输家。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监督的问题。面对如此造假的收视率,有关部门岂能不知道?就能如此坦然的看大戏吗?这何尝不是对那些真正受观众喜欢的影视剧和好节目的伤害? 

  作者郭元鹏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