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在外互帮父母”,官方也应“搭把手”
2024-06-28 15:19:00  来源:广州日报  
1
听新闻

为了让出门在外的老年人都能及时得到帮助,社交网络上,一份自发形成的“在外互帮父母协议”悄然流行。没有约束条款,甚至缺少统一内容,这份协议却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留言支持,纷纷表示“自愿签署”,并分享转发,呼吁大家出门在外,都尽己所能伸出援手。(6月27日《人民日报》)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那要是父母要出门呢?“在外互帮父母协议”给出了一个新思路——“这一次我来帮助你的父母,下一次你帮到的或许就是我的父母”。当你在外面对着别人的父母行举手之劳时,你的父母或许也将在出行期间得到其他人的帮助。相信很多人都清楚,这份所谓的协议并没有法律效力,无法形成行为约束。但这样一份“君子协定”,为何仍能让无数年轻人“上头”?说到底,无非是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路过的每一个人,背后都有其家人的牵挂和惦念。无论是在爬楼梯时帮拿重物的老人搭把手,还是进出地铁站时给旁边的老人找乘车码,这种互助的良性循环,既体现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也让善意与关怀在接棒中传递。

可以说,透过“在外互帮父母协议”,我们既能看到年轻人富有同理心的可爱,也能感受到社会上正能量的汇聚。不过,这背后同样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出门在外的老年人,是引发公众忐忑与担忧的“重点对象”。事实上,这也并非部分子女的杞人忧天。日新月异的变化下,年轻人都可能手忙脚乱、应接不暇,更何况是生理机能下降,对新鲜事物学得慢、记不牢的老年人。一旦孩子不在身边,层层“上链”、处处“挂网”的“互联网+”,都可能让他们无法畅享科技变革带来的便利。现实中,轮椅如何上公交车、到了咖啡厅要怎样点单、景区门票要如何预约……随着老年群体出行场景愈加多元,这些小问题,都在给他们的生活“上难度”。

必须认识到,“在外互帮父母协议”只是一种倡导呼吁。在不少年轻人选择跨城就业、定居的背景下,想要帮助留守老年群体乐享生活,仅靠“在外互帮父母协议”显然不够,还需官方前来“搭把手”。比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适老化改造,让无障碍通道、进出口扶梯成为地铁站标配。再如,精减各类App、小程序。缓解每到一个景区就要关注一个公众号、去不同的城市更换不同的乘车码等应用操作难题。与此同时,也要在服务上做加法。比如,在地铁站、景区等位置增加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岗位,并针对老年人群体可能需要的服务展开系统培训,让“在外互帮父母”多点人手。(刘硕)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