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推动昆曲艺术在庚继历史文脉中谱写当代华章
2023-08-30 08:44: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许其兵  
1
听新闻

戏曲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昆曲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自14世纪从苏州昆山发源至今,昆曲已经历了600年的风雨洗礼,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的漫长时间里,是全国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创造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高峰。近现代诞生的京剧和众多地方戏曲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因此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际,传承好发展好古老而又年轻的昆曲艺术责任重大、意义非凡。作为昆曲的发源地和重要流布地,江苏更是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一要在传承经典中创新经典,推动昆曲经典当代转化。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昆曲艺术涌现出无数经典作品,如《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浣纱记》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表演艺术的戏剧首先应该是“当代艺术”。昆曲经典作品要想更好为当代观众接受与喜爱,必须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按照时代审美、现代精神进行再创作再创新,与时代精神同谱共振,与当代观众共鸣共情,真正实现陶冶情感、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效果。

拿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来说,2004年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推动、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将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在保持昆曲艺术抽象写意风格的基础上,根据二十一世纪的审美观创作完成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该剧推出后,受到了当代观众的热捧,形成极大社会的反响,至今已在世界各地演出400余场,成为昆曲传统经典当代转化的典范之作。

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也不能算创新。昆曲经典当代转化既要有昆曲传统,又要有时代气象,恪守遵循昆曲艺术创作规律,符合昆曲艺术本质特征,体现昆曲传统审美精神,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二要在继承传统中超越传统,推出更多昆曲优秀作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昆曲必须坚持“望尽天涯路”的不懈追求和“十年磨一剑”的毅力韧性,坚持不懈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要坚持“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论断,在创作新编历史题材作品的同时,坚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创作更多现代戏、现实题材优秀作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前几年,昆曲在现代戏、现实题材创作方面表现乏力、佳作不多,以致于有人怀疑,作为戏曲程式典范载体的昆曲是否适合、能否有效表现反映现代生活。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昆曲所缺少的不是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和技巧,而是昆曲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和智慧,其完全有能力也完全能够表现现代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比如,2020年以来,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连续创作《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三部原创现代昆剧,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认可。特别是去年12月,《瞿秋白》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演施夏明凭借在此剧中精彩演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昆曲现代戏创作成功的一个极好例证。

三要在致敬大师中培养大师,强化昆曲人才队伍建设。昆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传承发展必须依靠一支德艺双馨、专业均衡、结构合理、能力强劲的人才队伍。而作为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昆曲表演人才的地位尤为重要。1983年以来,江苏先后涌现出16位中国戏剧梅花奖昆剧演员,成为昆曲当代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许多人已经可以称得上昆曲表演的大师级人物。此外,江苏拥有成立时间较长的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团、江苏省苏州昆剧团。2015年还新成立了昆山当代昆剧院,全国八个昆剧专业院团,江苏有其三。这些名家大师和专业院团,都为江苏昆曲传承发展乃至全国昆曲传承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人才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我们应该看到,尽管这些名家大师中的大部分人依然坚持活跃在演出舞台上,但昆曲人才队伍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曲的传承发展。比如,昆曲青年拔尖表演人才还不够多,优秀专业的昆曲编剧、导演、作曲非常缺乏,等等。因此,我们要努力推动青年演员茁壮成长、拔尖人才成名成家、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更多的名家大师;要强化“小昆班”演员培养,提升昆曲演员队伍规模,更好地推动昆曲艺术青监相继、薪火相传;还要下大力气、花大本钱,培养和引进更多昆曲导演、编剧、作曲等高层次、紧缺型、实用性优秀人才,让昆曲人才队伍真正实起来、优起来、强起来。

四是在服务观众中培育观众,夯实昆曲传承发展基础。每个艺术种类都有其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我们欣慰地看到,虽然今天的昆曲已经没有明清时期“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盛况,但古老的昆曲依然保持着昂扬的生命力、绽放着夺目光彩,受到当下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热爱与追捧。有专家指出,“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已是近年来中国戏剧界影响最大、最引人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她走进高校,在中国大学生中产生的轰动与影响,使这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可称之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昆曲的根在观众,可以说,没有观众就没有昆曲。但艺术鉴赏是一种能力,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更有赖于后天的习得,昆曲观众仅仅依靠“望天收”是不行的,需要我们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既要致力于普及性地扩大数量,更要有重点地选择潜在受众,不能满足于将观众一时吸引进剧场“外行看热闹”,要将昆曲植入观众的文化基因,让他们形成有能力欣赏昆曲魅力,有激情热爱昆曲艺术。

目前正在各地广泛实施的“戏曲进校园”,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通过对孩子们的戏曲美育教育,能够让他们在不远的将来主动融入戏曲文化生态圈,成为戏曲可持续发展生态循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标签:
责编: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