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创作更多让人民满意的文艺精品
2019-04-16 15:03:00  来源:连云港传媒网  作者:解晚笙  
1
听新闻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章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文艺创作成果比较丰硕,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精品创作颇为可圈可点。可以看到,有在世界范围产生积极影响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多部获奖作品,有《战狼》《海棠依旧》等收视率和观众口碑俱佳的优秀电影电视剧力作,还有许多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审美魅力的音乐、绘画、舞蹈作品屡获世界级奖项。这些,都展现出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的丰硕成果和良好态势。但在客观上,文艺创作还存在精品力作少、大师大家少,与新时代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很不相称。“文艺创作生产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等问题,推出精品力作的任务依然繁重。”

  文艺创作的起点是为了人民,成果要让人民检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文艺创作是通过作品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做的是人的工作,要把人民群众爱不爱听、爱不爱看,作为根本标准。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这对于文艺创作,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求实》发表的这篇重要文章中深刻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明确要求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文艺创作要始终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方面,有一个鲜活有力的例证。“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之所以具有深受广大牧民喜爱的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正是其以深情扎根广大牧民,用双脚丈量草场原野的必然结晶。其作品所有的生动细节,全部来自广大牧民的火热的生产生活。离开大地,离开草原,离开牧民,就难以成就乌兰牧骑。这也再一次深刻启示:文艺创作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坚持群众思维、实践思维,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挑起责任担当。在人民群众的火热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人民群众投身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创作精品力作准备必要的前提,夯实必要的基础。

  文艺创作要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求实》发表的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正道,才能跳出那些热闹花哨的误区,不做表面文章,不成过眼烟云,彻底抛弃掉“大派头”,真正创作出“大作品”。要以对人民负责的创作态度,以人民满意的精品力作,凝时代精神,铸中华之魂,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解晚笙)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