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警方“教科书式执法”, 贵州毕节警方“教科书式执法第二集”之后,江苏海安警方执法视频也进入公众视野。
近日,江苏海安警方在对一脱保车辆依法进行扣留时,当事人胡搅蛮缠、言语威胁,并拿出手机拍摄。民警先是解释了相关法律法规,后不惧当事人叫嚷霸气回应,并严正告诉对方称,如果怕你威胁,我就不要干这个工作了。这引来众多网友怒赞,有网友赞其干脆利落,“就是李云龙”。也有网友称,依法办事,不是谁有病谁有理,谁弱势谁有理,谁穷谁有理。为警官点赞。 (11月12日澎湃新闻)
这种理直气壮、不卑不亢、文明有序且敢于怒怼当事人的执法方式是获赞的关键所在。对于拒不配合的被执法者的对峙,他并不是一味采取教育警告的方式,而是真正施以法律的“硬手腕”,让违法者尝到法律的“硬拳头”。此外,面对镜头时,执法者可以冷静回应,也是相当的可圈可点。
“镜头下执法成为执法常态。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执法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习惯在镜头下执法,提高执法的可见度,对执法人员来说是基本功也是必修课。“镜头”开启常态化,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用监督倒逼规范执法,促进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的全面提升;在镜头下执法也是对执法人员和执法对象合法权益的保护。群众用镜头和监控录像记录的执法过程,一旦出现冲突,将会成为帮助执法人员自证清白的有力证据,让谣言无处遁形。
“镜头”下执法彰显执法自信。2016年7月,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会上明确提出,“民警执法,围观者未阻碍执法可现场拍摄”。勇于在“镜头”下执法,将执法过程呈现于公众视野,也是执法部门对自身执法自信的一种体现,对于提高执法部门公信力、重拾群众对执法公正的信心、树立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意义重大。对行使公权力的执法者而言,面对违法行为,执法者只要严格履行执法程序,做到公平、正义,就不畏惧在“镜头”下执法,就经得起法律法规的考量,经得起人民群众的审视。
“镜头”下执法传播法治理念。每一位用“镜头”拍摄执法人员执法过程的群众,都是规范化执法的见证者和宣传者;每一次经得起检验的执法行为,都在促进全社会法治共识的形成;每一次对规范化执法行为的扩散,也是对守法意识和法治理念的传播。当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意识日益高涨,也意味着对公正执法的期待更加强烈、监督更加严格、制约更加刚性。执法的规范性连通着权威性,只有全社会对执法文明积累更多信任与共识,法治共识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正能量,推进法治化进程。
在公众媒体和自媒体多重监督的现实背景下,执法人员应当勇于担当、严格执法,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只要存公心,存正义,就无畏舆论、无畏恶意。“教科书式执法”是执法的正确打开方式,法律需要这样的执法,公众期待这样的执法,社会呼唤这样的执法。(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