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的老龄化问题是当前中国人口结构中最大的不平衡点。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众多高龄老人、极高的老龄化率成为快速发展所背负的重担。如何妥善解决好伴随人口红利消失而带来的养老负担,对任何地方都是一项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
国内很多地方,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日益涌动的‘银发浪潮’、日趋紧迫的养老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比,明显不适应,养老产业供给显得不足,供求矛盾较为突出。这种供给不足的矛盾,在客观上限制了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消费观念较为保守及尚不健全的养老保障制度又在主观上影响了老年人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消费愿望。
推进机构养老是很多地方普遍探路养老事业的重要路径。机构养老是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趋势,民营养老机构将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主体之一,西方已经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最初他们也遭遇到传统养老观念的抵触,能够突破这层障碍,主要是创造了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特征的机构养老模式,把工作做到了老人的心坎上。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抓住老年人的心理消费诉求,去细心地培育市场。
或许,传统的养老观念是横亘在养老事业路途上的一道坎。但在现实和消费需求面前是可以被改变的。当老人看到子女为了工作,为了孩子,多头奔波,自然就会选择托管拖养的机构养老模式,这样既能帮子女减轻负担,又能享受到舒适的晚年生活。关键要找对契合他们消费需求的模式,贴近家庭、贴近医疗资源、贴近成熟社区生活的“三贴近”养老模式,自然能帮助老人回归到一个自己熟悉的,正常的环境中生活,不但消除了陌生感,时间长了还有产生归属感。
而国内很多民营机构缺的是先进的发展理念,还按照传统的“养”模式,缺的是真正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管理、服务都不到位。发展机构养老产业,必须跳出传统的养老模式,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观念变化为导向,不设置心理围墙,让老人在一种“离家不离根”的环境中生活,在陌生化的社区环境中实现一种居家养老的“心理暗示”,同时把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如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内涵注入经营管理中。除了经营理念, 老年事业还要围绕这样的目标:养老人的心,养老人的智,实现老人的价值观,这是对老人的尊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年痴呆患者,就是因为没有跟他说话,养了胃子没有养到心,对生活感到了绝望。
产业化发展,无疑是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根本路径。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通过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来推进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建设,引入市场资源、运用市场运行模式、完善市场主体关系,按照市场的规律和规范来形成系统化的生态环境,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产业遵循。(刘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