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都吟诗作赋,不吝笔墨。农历九月初九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除了敬老爱老,节日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俗文化、饮食文化、精神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也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经诗人笔下流过,更是耐人寻味。在诗人王维的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在屈原笔下,“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重阳的风俗文化淋漓尽致,赏菊花、喝菊花酒、插茱萸、亲友相聚,确实别有一番情趣。重阳诗歌是民俗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又展现了古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19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和每年的全国敬老日。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这时候,陪伴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在社会高度进步文明的当下,每一位为人子女更应该孝敬老人、尊敬老人,竭尽所能地让他们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重阳节,一个有着浓厚传统历史文化韵味的民族节日,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它使人感到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正值秋收农忙,人们整天里都忙着收割、打场、晒场。田地里、打场上,人们个个都在卖力地干着。吆喝声、牲畜嘶鸣声、农具击打声响成一片,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人们期待的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期望着秋天给人们带来好的收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又会让人们感叹人生的短暂,倍加珍惜大好的人生贡献期。
文化创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丰富的精神食粮不可或缺。体味文化,从现在开始,走进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重阳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登高、赏菊的别样韵味。(毛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