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丨“旅游”变“遇险”带来思考:亲近自然如何才能“心中有界”
2023-08-12 08:57: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乐樵苏

近日,青海省海西州警方接警营救被困青海无人区的8名游客。警方历时18小时,投入50余名警力参与搜救。最终,被困游客均平安获救,算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但这个暑期,还有另几则旅游遇险的新闻让人揪心:7月,某知名旅行博主在徒步新疆博格达峰的过程中遇难;同月,川籍车队4名成员在罗布泊无人区遇难……

当“旅游”变成“遇险”,敲响了生命安全的警钟,也同时提醒着我们,亲近自然还需“心中有界”,这个“界”,实则是我们应该时刻用心呵护的生命安全之界。

被困青海无人区的8名游客中,有2名儿童,平均年龄10岁左右。在无人区断水断粮的这段旅行经历,对于孩子而言并不美好,这一次“化险为夷”是生命安全最真实的一课。青少年时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家长、社会各方应及早地帮助青少年树立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对于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应当润于心、践于行。

地势险峻的山川、广阔无垠的沙漠、充满神秘的无人之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再满足于常规的旅游景点,而将探险作为目标。青年人具有冲动、冒险的性格特性,但对于危险的边界感相对薄弱,盲目探险的越界行为往往将“故事”变成“事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对于自由、无拘束的向往,让青年人更加渴望探索自然,但探索自然的前提当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绝非任性地挑战自然。

如何做到“心中有界”,最重要是守法。要严格遵守自然景区特别是一些有危险地方的各项规定,而不是打擦边球去铤而走险。细数那些让人痛心的惨剧,无一不是未遵守相关管理规定而酿成的。如,今年7月,四人未经批准穿越若羌境内保护区途中遇难;2022年春节期间,五名游客不顾气象预警和当地人劝阻,执意徒步冈仁波齐被困后遇难;2022年,多位年轻人私自前往可可西里后失联……

另外,社会舆论上也应营造“心中有界”的氛围。令人忧心的是,在一些平台上,很多冒险类的UP主上传很多此类涉险产品,有的还乐此不疲进行直播,也有意无意让很多人逐步失去了风险意识,“好玩”“有趣”“刺激”越来越上头。

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72起,涉及人员伤亡事故326起,受伤194人,死亡162人,失踪52人。与2021年相比,户外探险事故总数、伤亡事故数等均有增加。其中,失踪人数增长率达173.68%。

数据背后或许暴露了一些共性问题,正如专家分析:旅行者在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探险路线时,缺乏环境勘察、物资准备、应急救生等专业知识。此外,对于风险评估不足、疏于防范也是酿成事故的原因之一。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2016年出台的《旅游安全管理办法》中对于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有明确划分。根据可能对旅游者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风险提示级别分为一级(特别严重)、二级(严重)、三级(较重)和四级(一般),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在进一步推动安全教育普及,并对各类景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公示,为旅行者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旅游应该是放松心情的过程,无视风险,甚至以身涉险,不仅背离了旅游的初衷,更是对生命的轻视。葆有敬畏之心,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亦是对生命的敬畏。如此,在每段旅途中,方能寻得更美好的风景。

标签:
责编: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