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杭州网
新江苏评论员 文心衣
近日有媒体报道,杭州滨江区民政局推出“多代同楼”陪伴性养老项目,相关养老机构正在招募第三批陪伴者。此前试点养老机构已有两批15人完成陪伴服务。第三批将招募15-20人,除每个月300元管理费外,免费入住养老机构标间,每月需完成最低10小时的陪伴,可以是参与各种活动,或陪老人聊天、吃饭、散步等。
“太棒了!可以全国推广吗”“在哪可以报名”“感觉会是很有意思的体验”……从网友们的热情反馈里,不难看出,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而言,一间免费公寓标间的吸引力确实不小。事实上,招募发出没几天,已经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报名,大部分都是年龄在20岁上下的大学生和创业不久的年轻人。
那么,如此创新养老模式能否推广?作为年轻人的你会参加吗?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5亿,占总人口18.1%。我们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在这种氛围下,养老问题已成为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话题之一,有关养老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也在不断进行。前有“时间银行”以志愿服务换养老,现有以“抵租”方式让年轻人提供服务。年轻人与养老院,这对看似充满“违和感”的组合,在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推动之下,也竟然走到了一起。而从社会各方面反响来看,它的确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客观来说,对于那些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经济上才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参与到这个项目之中,无疑大大降低了他们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能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另一方面,养老机构也希望通过年轻人的参与,不仅能够为养老院的老人们提供一些生活层面的帮助,还为老人们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减轻老人的孤独感。此外,项目方还希望年轻人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特长,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比如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辅导他们绘画、书法等等,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与丰富多彩。如此看来,如果进展顺利,确实可以是“多赢之举”。
其实,社区“多代同楼”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已有先例。例如,德国探索“多代屋”项目,通过构建无血缘关系的多代居民会面的公共场所,保证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从其他代际交往中获得生活服务与精神支持,弥补老人物质与精神上的空缺。有相关论文也指出:养老院能给予老人的是生活上的照顾,而导致老人加速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精神上的荒芜,双龄共养模式可为老人们提供可贵的精神陪伴。
而如果把眼光再放远一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机构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今年初,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中,养老护理员就居于健康领域的前列。招募具有一定知识文化的年轻人入住,不仅能够为养老机构增加人力资源,还能提高服务水平,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养老机构而言,该模式也不失为一记“妙招”,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能缓解了人员短缺和服务质量不足的问题。
应当看到,与持续攀升的老龄人口数量和广大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目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确实存在供给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等现实问题。为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行业,上海等地在此之前曾出台了“鼓励年轻人入职养老院”的奖励政策,并且就有养老护理员作为紧缺急需人才落户上海的案例。而杭州滨江区的这一举措,则把目标人群聚焦到刚加入工作的年轻人,范围更广,门槛也相对更低。相关专家也对此举给予肯定,认为陪伴老人还能够培养年轻人的责任感和爱心,让他们更加关心社会和他人的福祉。
美好的出发点,能否收获良好的预期?这是目前社会各方更为关心的。任何新模式、新探索都需要实践来检验,这一项目也不能例外。譬如,就有人担心,如果年轻人都奔着“房租免费”而来,是否能履行好陪伴的责任?年轻人与老年人生活习惯截然相反,“同楼”是否会让双方都感到“被打扰”?如果老年人与年轻人因为陪伴而发生误会甚至矛盾纠纷,又该如何处置?等等。总之,后续是否值得复制推广,还应该以实际成效来说话。
但不管怎样,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养老+”思维确实需要多方尝试来共同破题。打造养老服务新生态,也确实需要更多“开脑洞”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