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在加紧进行地铁施工。有的施工工地上,高大威猛的钻机,不断发出巨大的轰鸣,让居住在施工点百米以内的人心脏都不禁跟着砰砰乱跳。施工噪音,曾经是城市的一大顽症。随着城市更新的阶段性收尾,大部分城市的施工噪音大为减少。然而,笔者发现在多座大中型城市,地铁施工成为了新的噪音源,先后成为投诉热点。而针对投诉,多地有关部门的回复惊人相似:已责令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机械施工噪声。但从后续追踪来看往往收效甚微。那么,我们对此类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顽症真的毫无办法吗?
根据楚天都市报2019年1月11日的一则报道,中建三局就曾投入资金200万元,在武汉地铁8号线施工现场安装了两个长36米、宽22米、高9.5米可移动式多功能隔音棚,有效将噪声降为符合人体舒适标准的44.6分贝,实现了项目工程零投诉。这一案例告诉我们,施工噪音问题有办法解决,不应该成为难以治愈的民生“顽症”。
类似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民生投诉其实还有很多。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电信诈骗问题、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污水外溢影响环境问题等等。有的尽管事情不大,却经常成为久拖不决的疑难杂症。小事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已进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阶段,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能不能摒弃“非不能也,乃不为也”的鸵鸟式管理思维,体现的是当政者有没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政绩观。一边是显政,一边是民心工程,工作中应该如何取舍或平衡?显政往往会快事快办、急事急办,民心工程能不能受到同等的“贵宾”待遇,各个地方、部门或单位态度可能就不尽相同了。
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特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地方、部门或单位有的在落实中央精神上还不够全面、坚决,有的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有的尽管引起了重视,可是管用的办法还不多,有的对具体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往往还是习惯于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
有些问题久拖不决,还因为部门的功能相互交叉,责任不清。往往权力大家都要,责任能不担就尽量不担。说到底就是担当精神不够。于是有些不难解决的问题,必须不停地沟通、协调,研究研究。有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分清轻重缓急,确定先后顺序。对于财政收入比较富裕的地方,也许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对于财力相对薄弱的地方,就必须制定逐步解决的路径和时间表,做到公开透明,对投诉群众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
如何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不仅考验着对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到不到位,也考验着对工作的思考深不深入,对遇到的问题所开出的药方精不精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一抓到底。学生课外负担重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最近中央部署“双减”工作,尽管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有些地区已经推出了教师轮岗的硬性规定,有的对学区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有的学校推出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对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积极行动,群众普遍表示满意。这就是如何对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大家深入研究、群策群力,找对解决方法的生动案例。
党中央要求我们要以人民的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的甘苦为甘苦,要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只有把人民群众的饥寒饱暖常挂心间,通过对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把准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并持之以恒,善始善终,才能真正避免民生顽症的出现,避免屡治难愈的尴尬。希望有关地方部门把解决屡治难愈的民生顽症当作显政来办,逐一深入破解关键点、要害处,拿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配套相应财政预算,实实在在地实现群众期盼,解决群众困难。千万不能总停留在“责令改进”这样应付式的口头表态上。(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