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地评线】紫金e评:一起努力,让“静音车厢”行稳致远
2020-12-23 12: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从2020年12月24日起,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的部分车次试点“静音车厢”服务。旅客通过铁路12306网站、手机App、自动售票机等渠道购买京沪高铁、成渝高铁指定车次车票时,如需提供“静音车厢”服务,可根据系统提示自愿选择购买“静音车厢”车票。

曾几何时,车厢里过客的聊天声、孩子的哭闹声、乘务员“瓜子花生矿泉水”的叫卖声声声入耳。如今,“有的人上车就是想休息休息”,出行途中享受片刻安宁成为一种奢侈。但不知从何时起,乘坐地铁或高铁,车厢里的世界总是很精彩也很令人无奈。打电话旁若无人的“嘶吼”、玩游戏忘乎所以的“呐喊”、闲聊时开怀爽朗的“大笑”、熊孩子横冲直闯的“追逐”……几年前,曾有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演员公开抱怨过高铁车厢太吵闹,引发不大不小的风波。“苦车厢噪音久矣”“想花钱买安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静音车厢,奔着这样的期待而来,也让广大乘客对噪音之害社会之痛有了纾解之处。“太好了”“及时雨”“抓紧普及”,网友的欢呼声,是对相关部门的最好褒奖。

“静音车厢”,让人感念时光匆匆、岁月变迁。日前发布的《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指出,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5万公里;全国公路里程达到501.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社会文明的要求也随之高涨。从过去“走得了”到如今“走得好”,折射出了乘客需求的升级,折射出了中国这些年来基础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折射出了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其实不光是高铁,在地铁、公交车、电影院等其他公众场合,被迫追剧、被迫看综艺、被迫听神曲同样令人无处可逃、不堪其扰。如何让文明素质的提升与社会发展速度同步,是公众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直面并为之努力的课题。高铁推出“静音车厢”,地铁限制“声音外放”,既是从规则层面对文明诉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国人文明素质的一个警醒。

“静音车厢”这个便民之举,是公共服务由粗放到精细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却未必能从根本上给高铁车厢降噪,尚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逐一理清、考虑周全。比如,作为乘客,如何衡量安静与否?在高铁的静音车厢内,旅客之间还能不能互相交谈?把某一部分车厢指定为静音车厢,会不会让另外的车厢吵得肆无忌惮?规则的制定者只有进一步细化,明确服务与义务的界限,打消乘客的疑虑,确保规定更加人性化、可操作,才能让“车厢静音”行稳致远。

高铁出行千万条,相互尊重第一条。高铁车厢里的“人为噪音”长期以来是一个痛点,营造更好的乘车环境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既需要执法人员的监督约束,也要依靠乘客的自觉自律。公共空间不是个人空间,对于很多人来说,出门在交通工具上,安全之外的最大需求就是“我想静静”。人们在享受静音车厢贴心服务的同时,也应静下心来想想如何在公共空间尊重他人的感受。(尹贵龙)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