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与亿万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2016年至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每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收入、就业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更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趋势。今年1至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我国上半年就业形势整体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
保就业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关键一环,只有确保就业大局稳定,才可以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升消费意愿,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生活改善提供重要保障和持续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就是要确保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筑牢就业这个民生之基。虽然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也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但整体就业形势依然能够保持平稳,就业岗位还能够持续增加,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就业的高度重视,也说明各级党委、政府在保就业方面的不懈努力。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为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用好政策空间和政策工具,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是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关键,尤其是重点聚焦于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两个重点群体,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等一系列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吸收就业的能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给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了有效帮扶,稳定了就业基本面。
新兴业态加速喷涌,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十三五”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涌现出一大批新职业,诸如数字化管理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这些新职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就业蓄水池。在疫情期间,可以深刻感受到网络主播、网课教师、在线医生等新职业的活力与前景,吸引更多人选择新职业发展道路。截至2019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中,一、二、三产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5.1%、27.5%、47.4%,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带动了就业形式多样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劳动素质加速提升,为就业输送有生力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是稳就业的基础保障。“十三五”以来,我国逐步建立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对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劳动力在职在岗培训,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与本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职业培训服务,通过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广泛提升,让更多劳动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016年至2019年,全国累计有2209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进一步解决劳动力错位所产生的“就业难”问题,牢牢守住了就业底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十四五”及今后,我国劳动力供给侧与需求侧将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阶段,仍将长期面临总量和结构压力,稳就业依然会是政策聚焦的重心,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仍会是党和政府施政的重点,研究和编制好“十四五”时期就业促进规划已经摆上日程,需要把握形势变化,明确目标任务和思路目标,为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始终兜住民生底线,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强助力。(胡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