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莫让公共政策“孤掌难鸣”
2020-04-20 08:5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左中甫  
1
听新闻

全国目前已有10多个省份出台政策,鼓励人们实行周末2.5天休假。从媒体近来报道的情况看,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对相当一部分人群,这项政策只是“看起来很美”;而在一些地方,政策还停留在纸面,“孤掌难鸣”,很难落地。

在当前形势下,延长周末休息时间、鼓励人们出门消费,不失为提振经济、改善民生的好办法。尽管人们对政策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争议,但很少有人会质疑政策出台的初衷。初衷好,为什么“孤掌难鸣”,难以执行到位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出台政策前调研不充分,对各行各业执行政策的复杂性、差异性缺乏预判;出台政策时偏于原则化、粗线条,缺乏各项配套实施细则;出台政策后,缺乏效果评估、反馈和相应的调整机制,一切顺其“自然”。

这些情况,大体反映了不少地方在出台类似公共政策时的共性问题。出台公共政策,本来就是为了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理应慎之又慎、实之又实。即便是在特殊时期为了应急,也不应忽略对政策有效性、可行性的论证和评估。如果草草出台、匆匆执行,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有的新出政策还会因为“水土不服”、争议过大等原因,只好打折执行甚至被紧急叫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如果政策“孤掌难鸣”,那么,出台之后就可能出现类似城建的“烂尾”现象。城建领域的“烂尾工程”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多半还是有形的、物质的;公共政策一旦“烂尾”,许多时候还要搭上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等到下一次再出台其他类似政策,公众难免就会犯嘀咕。政策“烂尾”的次数多了,“老百姓”难免就会变成“老不信”。这些年,从治理白色污染到处罚行人违反交规,再到推行垃圾分类,不少地方都一再付出政府公信力受损的代价。类似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好政策需要细打磨,才会产生好效果。打磨的过程,既是充分调研、认真论证的过程,也是扩大参与、集思广益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在出台公共政策时,往往是少数几个人闭门造车、主要领导循例画圈,事情就定下来了。而政策公布出来以后,有的人就在心里默认事情办结了,至于说政策在实施中有没有遇到问题、产没产生好的效果,往往缺乏关注,也懒得较真。不得不说,公共政策执行不下去是因为制定政策时急于求成、急于交卷的浮躁心态,说到底根子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上。

出掌必须击到位。政策的目标是解决问题,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地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如果来得比较急,解决起来也比较简单,出台政策不妨快一点、粗一点,但仍需边执行边完善;如果问题比较复杂、解决起来有个过程,那就要立足实际、谨慎出招,而不能操之过急。与其一次次“半拉子”、一次次“重启”,还不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谨防公共政策“孤掌难鸣”,实质上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各级各部门理应通盘考虑,加强统筹,把相关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实,努力以良好的政策实效、治理绩效取信于民。(左中甫)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