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上网课就成了不少学校的现实选择。在城镇孩子可以在“云端课堂”自由翱翔时,一些乡村和边远地区的网课却颇费周折:在湖北宜昌,一位爷爷拿着手机循信号找遍大山,给孙女搭了一间网课帐篷;在河南洛宁县,一位高三女生为跟上网课进度,每天都到村委大院蹭网…这提醒我们,缩小城乡差别,不要忘记消弭“信息鸿沟”这个重要的课题。
传播学的“知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媒体传播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信息鸿沟”就会越大。在“知识鸿沟”“信息鸿沟”上,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认为,网络技术发展后,短视频、“空中课堂”风生水起,农村的孩子也有了享受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正在逐步缩小;另一种则认为,受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等范围等制约,信息化也有可能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扩大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网络到底缩小还是扩大了鸿沟?其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恐怕在于城乡之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与质量情况,基础设施如果都差不多,鸿沟就会缩小,反之,鸿沟就会扩大。
应该说,为了缩小“信息鸿沟”,让城乡孩子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各地各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工信部鼓励电信企业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推出特惠流量包等竞争帮扶举措,教育部完成“空中课堂”上星传输,覆盖网络信号弱、有线电视未通达地区;河南要求全面摸排网上学习进展情况,精准帮扶特殊困难学生;广东要求及时解决无网络、无电视学生线上学习遇到的困难,严格落实“一人一策”托底方案,江苏也出台了给贫困学生赠送电脑、学习设施等举措。这说明,在缩小城乡“信息鸿沟”上,做与不做大不一样,做得实与做得不实也不一样。
缩小“信息鸿沟”,除了在一些具体措施上“修修补补”,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善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信息基础设施的均衡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备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农村地区往往成为信息资源的洼地。数据显示,2018年底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8.4%,远低于74.6%的城镇普及率。硬件设施不到位,教育信息化就无从谈起,网络信号差,就难免影响网课质量,网速很慢,就会降低网课体验……这些问题,就像鞋里的沙子,解决不好,就会行之不远。针对基础设施和硬件配备,加强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与教学点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硬件设施,软件条件也是造成城乡“信息鸿沟”扩大的重要原因。当前,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小学,远程教学、网上作业、在线指导已经成为师生互动日常,但在不少欠发达地区,能用上移动学习设备的还是少数,不少学生还只能掌握一部分、较低级的信息技术,甚至只是简单地用于娱乐。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信息化人才缺乏等等,都成为影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直播上课等纳入教师培训范围,大幅提升农村教育触网用网能力,补齐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短板。
教育关乎未来。我们期待,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以责任和担当消弭城乡“信息鸿沟”,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享受均等优质的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魏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