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的《关于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26日公布后,引发社会各界关注。舆论普遍认为,设立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3个片区的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江苏改革开放抢到了新的“风口”,将激发新的动能,释放新的红利,构筑新的高地。
这一观点很有道理。不过,欲将自贸区真正变成外商投资热土,抢“风口”还至少须闯 “三大关口”。
一是营商环境关口。前不久,媒体报道,某企业一个规模为2000万元的小型技改项目,前后审批两年多才办齐所有手续。自贸区设立起来后,此事如果发生在自贸区内,将是一种严重违规、失信行为。《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2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登记、3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改革,其办事效率要求之高可见一斑。 缩短办照(证)审批时间仅仅是一个方面,简政放权更是自贸区营商环境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总体方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及时下放相关管理权限,给予充分的改革自主权。放,就是要加大改革力度,真正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种把放权当作“放风筝”“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上放下不放”的虚假放权将经不起实践检验。
二是国际规则关口。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自贸区中,非歧视、透明度、自由贸易、公平贸易等国际原则已经成为共识并落实到行动。以国际化的视野,以对接高标准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自贸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办好自贸区,必须强化规则意识,不能再有“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不遵守规则方能发大财”“‘潜规则’重于‘明规则’”这样的错误认识。将这些旧观念带到自贸区中来,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将国际规则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决不能一味用“本地实际”当借口,置国际规则和准则于不顾。
三是监管模式关口。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只有管得更好,才能放得更活。去年5月,一游客在某自贸区内购买的蚕丝被等产品是“三无”假货的事件,引发网民对自贸区监管是否到位的追问。从国内已设立自贸区的发展来看,监管难题往往成为最大顾虑。自贸区的监管是一种全新的监管模式,既要做好自贸区内的监管,又要探索与自贸试验区外机场、港口、铁路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联动。但愈难愈需前行,我们要认真落实《总体方案》的要求,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配合做好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工作;落实市场主体首负责任制,在安全生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领域建立市场主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确保自贸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当然,闯“关口”就是抢“风口”。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又要未雨绸缪、正视难题,才能闯过这些关口,下好“先手棋”,齐心协力把自贸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江苏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