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诸如重庆“保时捷女车主”、庭长“不开房保证书”等涉及公职人员或关乎公共利益的热点新闻频频出现,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新闻本身的热度相匹配,对于后续的舆情通报,人们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和“苛刻”。值得一提的是,重庆保时捷女车主事件的舆情通报以其“抖家底”式的细密详实,广受网民点赞,社会效果良好,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鉴。
通读这份篇幅较长、信息量颇大的舆情通报,能咂摸出一些不同寻常之处。对当事人的信息披露已达到“高清还原”的程度,房产信息具体到门牌号、建筑面积和交易时间,车辆信息具体到一手二手、颜色变化和购买方式,违章处理记录具体到多个记分周期,媒体和网民所质疑之处均一一回应。这种行文风格,在以往官方通报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在人们对于权力运行是否溢出边界、公共利益是否受到损害的普遍质疑中,只有披露详尽事实,才能消除公众疑虑。也正是因为这种“有疑必应、不留死角”的诚意,最大程度打消公众的臆想和猜测,廓清了事实,收获了公信,为地方挽回了因负面舆情造成的形象损伤,也再次印证了“公信来自公开”的道理。
应该说,随着相关部门舆情处置能力和媒介素养的提升,以往饱受诟病的舆情通报积弊已大有改善。但在当前社会舆论空间特别是网络舆论场上,仍存在舆情回应不到位、公信力不强的问题。当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偏激的心态和言论的确客观存在,但总体来说,公众质疑的心态,还是因为有关部门在发声时存在不少瑕疵和硬伤。比如,自作聪明采取“鸵鸟策略”,惜字如金、语焉不详;滥用“高度重视”“正在调查”等“套路”“公式”,敷衍塞责、避重就轻;视“热点新闻周期律”为万能灵药,以沉默应万变,静待下一个热点新闻将其“拯救”;心存侥幸像“挤牙膏”般挤一点出一点,遮遮掩掩、云山雾罩……诸如此类官方通报中的“败笔”,非但难以起到“一锤定音”平息舆论的效果,还易导致次生舆情、加剧群众反感。
说到底,舆情通报文风不正的症结是有关部门的作风不实,而作风不实的背后则是错误的权力观在作祟。必须认识到,对公共事件和公共政策提出质疑,对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而对公共舆情的深入调查和及时公开,则是政府部门的履职义务。摆正位置,才能认清角色;与其等待舆论倒逼,不如主动积极作为。如若这些常识成为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基本共识,那么一些空洞无物的“官样文章”就会少去很多,公信力和权威性也将大大增强。
“抖家底”式通报得到舆论“一边倒”地叫好,恰恰说明在现实中,这样的事例还不够多。以“抖家底”式通报为镜鉴,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一方面,从“抖家底”式通报中,需要借鉴和倡导的,是其中彰显的不护短、不徇私的诚意和彻查到底、公开透明的底气,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官方通报都适宜如此碎片化、细节化的表达。在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除却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秘密等特殊个案,如何在信息公开和个人隐私之间取得平衡,仍有待商榷。另一方面,还需要反思,面对一个骄横跋扈司机牵涉出的派出所所长,我们尚且有足够的底气来抖出他的“家底”,那么面对更复杂更重大的公共事件,又有多少部门有底气去揭开“家底”?显然,这是一个更严峻的课题,也是一个更重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