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此次修订本中拟将“游戏成瘾”列为一种疾病。虽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世卫组织各成员国需要在2022年1月1日修订本生效前,提出新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曾有一些游戏厂商发声反对游戏障碍“入病”,但全球60多家精神卫生机构给世卫组织发信支持“入病”。(5月28日《北京青年报》)
世卫组织专家于2017年12月建议将“游戏障碍”列为成瘾行为,继而在2018年6月将“游戏障碍”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草案之中,并作出详细定义。如今草案正式通过,表明世卫组织认定“游戏成瘾”属于疾病,各国需要及早做好治疗和预防措施,拯救游戏上瘾者,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更关心也更关键的问题,就是用什么方法治疗游戏上瘾?
按世卫组织所指,电子游戏涵盖在线及线下游戏,若有人出现“持续及反复的电子游戏行为”,且对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场等各重要方面构成明显障碍,则属于患上游戏障碍。可见,患游戏上瘾是有一定标准的,普通人正常的游戏行为,只要持续时间合理,没有影响到工作、学习等,不存在认知障碍,就不能视为上瘾,也没有治疗的必要性。如此,即可避免扩大打击面,避免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一概禁止而误伤普通人。
目前各国研究与医疗机构对“游戏成瘾”大都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主要借鉴于其它成瘾行为的治疗,符合精神疾病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我国在治疗游戏上瘾方面,已经探索了很多年,虽然也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但民众最熟知则是“电击疗法”、“军事化戒网瘾”、“暴力治疗游戏成瘾”等方式,主要就是这些疗法噱头十足,屡屡出现伤亡悲剧事故,社会争议性很大。
事实证明,电击、殴打、辱骂、体罚等残酷暴力方法治疗游戏成瘾,不仅效果甚微,反而会给患者造成肉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伤害,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难以磨灭的痛苦,严重者甚至致残致死,家长悔之晚矣。而且,这些疗法并不被医疗业内人士认可,基本上都是“伪专家”自创的,虽然方法非常不靠谱,却深谙家长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忽悠了很多家庭,也从中赚了不少钱。
因此,在世卫组织正式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后,我国政府部门需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及早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评估,征求适宜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供医疗机构和患者做出理性参考和选择。同时,更要明确电击、殴打等暴力治疗方法属于禁止行为,并对违规者依法予以严惩,并加强宣传普及工作,引导民众理性认知游戏上瘾行为,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治疗,不要盲目信从各种暴力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