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可上下一般粗
2018-10-11 14:1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丁德昶 、田甜  
1
听新闻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战略任务,乡村振兴位列第3,这一战略的实施,从国家、省一级层面是个大战略,细化落实到县、乡村就要变成一个又一个战术、战役,切不可上下一般粗。

  “战略”是什么呢?战略要有大格局、大思路、大智慧、大手笔,就是从宏观上从根本上、从全面考虑,来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远大的目标。而落实到基层,就得细化到产业项目,生态、文化等方面,如农业综合体、农旅深度融合,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文化传承农户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以此为载体,奏响新农村田园变奏曲。

  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绵延几千年靠的是乡村,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所系。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如果乡村的年轻人都流动到大中城市谋生,留在土地上的都是老人、孩子,乡村凋零了,人气没有了,乡村振兴就成镜中花,水中月;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久以往,中国文化的根基随之就要动摇,乡村生活也将随之解体,随之不复存在的,还有几千年的农耕传统和民俗,历史文化。现实摆在面前,并非危害耸听,这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的大事。

  从长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新时代、新征程,“乡村振兴”刻不容缓,振兴除物质层面的更多应体现在生态环境、乡风民风和精神面貌。昔日大家都认为“走出农村、走出大山”到城市去打拼发展是一种进步的标志,但这个认识已经悄悄在发生变化。当下,“回到农村、回到大山”就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乡村代表的是一种思想、文化和涵养,是美好生活的根基所在。

  钱解决衣食住行,文化解决人心的问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句话,切不能简单地把“美好生活”理解为物质享受。当下广大农民物质享受已基本满足,但乡风民风、乡村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行成,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需要县乡村三级党政组织的引领,一代又一代新农人的不懈追求,需要农耕文化的涵养,乡规民约的规范。

  “乡村振兴”崇尚自然,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不能仅以一些经济指标去衡量,以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为考量,这些从来就不是乡村生活的最高目标。节俭、生态、传统、道德、自律、互助可能才是实现小康的终极目标,是乡村振兴应有之义。

  乡村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这一判断仍然成立,乡村振兴中的观点相互冲突,恰好可以说明乡村问题的复杂性,乡愁渴望留住乡村田园诗般的诗情画意和浪漫情怀,但忽视了乡村日常生活的艰难与苦涩。城镇化带来乡村消逝、村民自治、乡村治理、农业的转型升级,都已不是四十年之前,乡村振兴的实施应结合本地区本乡村的实际,审时度势、拿出立体性、系统性的举措,不断解决问题。

  乡村的居住形态是千年遗留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高度分散的居住形态、人口流向大中城市、人口相对居住集中的集镇,导致乡村空心化、据笔者调查,苏北某拥有10万人口的镇,70%农户闭门绣锁10年左右,如果简单地捍卫传统的原始的居住共同体,无疑是会加速乡村的破败。

  土地问题是乡村振兴大业成败的关键。一切问题都可归纳为土地问题,一切以剥夺农民土地权利的改革都无助于乡村振兴。设置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新业态,推动农副产品就地加工,有机肥制作,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考虑全国各省市的差异性,不可脱离本地的现实。值得各级基层组织引以为戒的是,乡村振兴战役不可急功近利,不可层层加码,不可只图表面光鲜、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涂脂抹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绿色本就是乡村的主打,乡村振兴战略为广阔田野铺上滚滚绿意,描绘出一幅可望可及的现代农村绿色画卷。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具备历史耐心,时刻把农民主体地位放在心上,坚持农民广泛参与,倾听农民的呼声。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乡村振兴好比农事,同样面临着“深”和“浅”的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区、村情村况而施策、出招。(丁德昶 、田甜)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