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坡镇横堤村村干部在肯定贫苦户时竟采取抓阄,这种看似公平实则伤害群众好处的做法要果断改正……”近日,在河南省尉氏县纪委监委召开的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专题会上,该县纪委监委负责人传递了近期查处的扶贫范畴不担当、乱作为的典范案例。(9月9日新华网)
精准扶贫第一步就是找准扶贫对象。如果连帮助的对象都是错的,那么扶贫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抓阄”定贫困户的扶贫方式对精准扶贫是莫大的讽刺,甚至是“拦路石”。如此务虚而又不切实际的行为,暴露了地方政府“不严不实”的工作作风。同时,也暴露了扶贫干部将扶贫工作当儿戏,扶贫精神欠缺。如此看来,要铲除“抓阄”的拙劣伎俩,首先要把扶贫干部的扶贫精神扶一扶,而且必须扶起来,站得住。
扶贫工作离不开扶贫干部。扶贫干部作为先锋到底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扶贫结果。“抓阄”表面看似公平。实则隐藏着很多问题。为什么要用“抓阄”的方式?显然,扶贫干部对扶贫对象根本不了解,更不懂贫困的可怕。为什么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在基层被执行的乱象频出?究其原因,还是相关干部的精神之贫惹的祸,没有将群众放在心上,缺乏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
此外,“抓阄”定了就定了吗?地方政府对上报的贫困户信息没有核实吗?哪怕是抽查?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抓阄”扶贫路上是个不错的推手。反过来,地方政府拿着国家的项目和指标很随意,扶贫干部更加胆大妄为。然而,扶贫对于贫困地区是雪中送炭,甚至救命稻草。扶贫政策遇冷,苦的只能是贫困群众。也就是说,不能只看到“抓阄”的人,更要看到自上而下的随性而为。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扶贫第一线的干部。面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嗷嗷待哺,“抓阄”的态度必须果断抛弃。党和政府的威信容不得践踏,群众的利益更容不得侵犯。扶贫干部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树立群众意识。
当前,扶贫攻坚期,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步子必须坚实有力,但“扶贫先扶志”,只有相关干部能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抱负,有“心中为念 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情怀,我们的扶贫脚步,才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文/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