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推广使用教辅APP。作为教学信息化载体,教辅APP在方便家长和学生掌握学习动态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APP是程序,程序难免有错,纠正程序错误俗称“捉虫”。有的“虫”错在编程,更多“虫”则是设计者的思路和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教辅APP覆盖面广,对学生影响大,监管部门为其“捉捉虫”,助其回归教育本源、发挥正面影响很有必要。
“虫”之一,背离教育初衷。有些教辅APP,明明是因材施教的工具,为何要设置“小学自拍交友”“暗恋心事房”等版块?明明是督促学习的手段,为何要内置各种小游戏,让学生乐此不疲?学生好奇心强,很容易被娱乐功能转移注意力。教辅APP一旦引入“互联网思维”,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难免变了味儿,失去应有价值。捉这种“虫”,需要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管理办法,严格限制教辅APP的社交、娱乐功能,斩断开发者贪大求全的迷思。
“虫”之二 ,乱收费。教辅APP的制作需要投入人力,收费实属正常,但在一些学校和运营商眼中,教辅APP成为谋取不当利益的“金矿”。有的学校借推广APP为名,半强制要求家长购买价格不菲的电子设备;有的APP部分免费、全功能解锁收费,但老师布置的课业恰好在收费内容中,家长不敢不交;更有甚者,有的教辅APP含有花钱买游戏币装扮角色等游戏内容,吸引学生付费。当教辅类APP成为 “吸金利器”,不仅加重了家长负担,且易产生权力寻租的空间。捉这种“虫”,主管部门可以从联合开发、统一采购、内容审批、价格备案等方面入手,清除含“虫”APP的生存土壤,同时对于学校强制使用教辅APP进行规范管理。
“虫”之三,加重学生负担。教育部门规范中小学课外补课,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减负之举,而教辅APP的横空出世,则可能规避相关政策。有的老师在教辅APP上布置额外作业,变相补课,学生们“躲得过课外班却躲不过教辅APP”。被加重的负担的不只是课业,还有眼睛,中国小学生近视率接近40%,超时使用电子产品,会进一步造成视力损害。控制近视率,教辅APP是不应忽视的环节,近日完成意见征求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就提出:“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捉这种“虫”,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及时关注新动向,把教辅APP纳入监管范畴,让“减负”、“护眼”不留死角。
教辅APP之“虫”,并非只有三只。细观这些“虫”的产生,反映出逐利的资本与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学能力水平,需要依靠社会资本和外部力量,但主管部门也应及早介入,有所作为,让教辅APP发挥正确的教育功能。(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