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论文终于走下了神坛。这是职称改革的巨大进步,也是现实需要,更是对职称评定门槛的公平回应。新时代,就需要将论文等职称评定标准拉下神坛。
论文的好孬确实体现着一个人的水平,说明这个人有思想,有思考,有思索,有见地。然而,仅仅凭借一篇论文,就左右一个人的职称,也是不科学的,不公平的,不合理的。因为,一篇论文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人的水平。而且,还有一种情况:“会干的人不一定会写”,“会写的人不一定会干”。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发表了论文,论文写得头头是道,然而一到实践的时候,“会写论文的人”,还不如“不会写论文的人”有经验,一些“会写论文的人”处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
论文已经被极端化,被异常化。一篇论文能不能发表,左右的力量很难是“论文的水平”,而是“写论文的人”是谁?在学术期刊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不是好论文都有发表的机会,也不是所有的学术期刊发表出来的都是好论文。甚至衍生出了灰色产业链,想发表论文需要花钱买版面。一些人发表的论文也不是自己写的,而是花钱找人代笔的,而是东拼西凑出来的。论文已经沦为了名利场。
依据论文发表的级别,来确定职称的级别更加不科学。国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就一定比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优秀?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就一定比市级刊物发表的论文优秀?没有发表出来的论文就一定是垃圾?显然不是这样的。
“不以论文左右职称”是对的。然而,将论文拉下神坛之后,更需要思考职称该不该在神坛上坐着?其实,职称也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水平,“职称高的人”不一定比“职称低的人”水平高。“职称低的人”也不一定比“职称高的人”水平低。而“职称高的人”也不见得就比“职称低的人”付出多。然而,目前工资的核算,职称起到了不小作用。“职称高的人”工资就高,这是不科学的。以往的时候有八级工、七级工说法,工人就是干活的,谁的质量好,谁的效率高,谁的工资就应该高,而不是谁的级别高谁就得多拿钱。如今企业市场化之后,哪家企业会依据“工人级别”发薪水?
道理是一样的,职称的高低,不应该决定薪酬的高低,不应该成为加分项。工资多少,应该依据实际工作情况,实际岗位情况决定。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就是要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论文走下神坛”,职称也别在神坛上坐着,不以论文左右职称,也别以职称左右薪酬。(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