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应给予“老漂族”“心安即故乡”的归宿感
2018-05-15 09:1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在中国,像上面这两位东北老人一样的随迁老人还有很多。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为了帮助子女照顾晚辈、操持家务而漂泊异乡,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那么,他们在异乡过得好吗?他们对中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新要求?(5月14日《人民日报》)

  所谓漂,意指户口和户籍在彼地,而生活与工作在此地,相对于流入地而言可称之为“外来人员”。漂是一种生存状态,也可视为一种生活的处境。其间的酸甜苦辣,或许只有个中人才能真正体味。在户籍附带了一切的情况下,漂所面临的壁垒与樊篱,除了政策性因策,还有心理性障碍。远离熟悉之地而进入陌生地带,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于是便有了逃离与逃回。年轻人尚且有如此多的不适,对于有着强烈“叶落归根”倾向的老人们,适应新的环境更加困难。当他们从熟悉的社区,进入陌生的环境,落寂与孤单,就会成为巨大的身心煎熬。“老漂族”是一个沉重的词语,其下庞大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值得各方重视,并给予他们“心安即故乡”的归宿感。

  尽管时下,随迁老人在整体中占比还相对较少,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漂族”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城市中新涌入的大量人员中,除了各地拼命争取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外,还有他们的父母与子女。如果不能给予“老漂族”更多的关心与关爱,让他们获得如在故乡一样的愉悦与惬意,这个城市就会失去魅力与吸引力。当然,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若不能整个群体的权利诉求与利益需求,则社会治理就会陷入低效化状态,也无以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从“连根拔起”到“融入难”,其实横亘在老人们面前的,不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也不是难与子女交流的代际关系,而是政策滞后与关爱不足下的人情缺失。一方面,医保政策的画地为牢,让老人们很难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也无法获得共享模式下的方便服务。更多的情况下,他们被视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权利与利益,也因为“家庭关系”的因素而被人为忽略。

  在“老有的养”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老有所乐”的品质要求更难以实现。解决“老漂族”的社交行为阻碍和融入困难,防止老年群体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需要释放更多的政策善意与服务热情,解决他们生活难、保障难的后顾之忧,以文化感染、制度衔接和社区服务,让漂来的老人们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从中找到新的生活乐趣,方能使之“心往向之”。

  随迁老人与子女生活一起,是解决“空巢之痛”最好的方式,可以让老人们更好的享受到“天伦之乐”的晚年幸福。不过,强大的生活压力与不适的环境,反倒成为他们难以摆脱的烦恼,若没有必要的政策介入与公共关爱,单独依靠个体或者家庭的努力,很难真正解决“融入难”的问题。更何况,代际关系与自我学习,虽然可以靠个人或者家庭的努力来解决,但随迁老人与迁入地城市社会福利、医保报销等方面的制度衔接缺位,以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硬件的缺失,则需要政府发挥兜底的作用。

  就时下情况看,要求地方政府全面而系统的解决软硬件短板,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并不现实。不过,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先易后难”的原则,还是可以优先解决最迫切的诉求与愿望,比如加快医保政策的全国性统筹,完善社区养老体系和文化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和日常照料功能,强化对外来随迁老人的关心,在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制定中长远的计划,避免特殊群体的边缘化。不歧视,不排挤,公平对待,营造一种温情而温暖的环境,则是政策应有的基本考量。(堂吉伟德)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