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引才新政迭出,引人关注,也充分诠释了各地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迫切。各地政府更加重视人力资源是好事,但不应该将其当作攀比条件、政绩工程。现在有的地方片面宣传引才的数字和速度,有的地方四处抢人开出超过当地实际能力的承诺,有的地方从“抢人大战”演变为“抢房大战”……凡此种种,都让引才走向歧途,值得注意和警惕。(4月27日《人民日报》)
人才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的大量涌入,给城市带来的是消费、是税收、是社保、是劳动力,是公共支出成本的分担,也是对城市外延的充实与再造。当一定体量的人才汇聚成思维碰撞、智慧集聚、产业互补的人才洼地,其喷薄而出的经济爆发力、科技爆发力,或将是十分惊人的。
基于此,各地在抢夺人才这方面,拿出了十足的诚意和充沛的热情。无论是人才落户的便捷服务,还是求职期间的免费住宿,抑或是最低年薪的指导标准,或者是发放面试补贴的简单直接等等,无不彰显了城市“纳天下英才”的雄心壮志,折射了城市引领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愿望和强烈信心。
各地重视人力资源,这固然是一种巨大进步。但如果人才引进简单强调数字和速度,甚至开出超出实际能力的承诺,以致于人才引进来,却又留不住,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这些情况的出现,暴露的是一些地方引进人才还存在“一锤子买卖”的思维偏差,妄图以各种优厚举措把人才引进来了事,而对于人才所需要的环境、事业、氛围却缺乏持续优化。
人才作为一种优质资源,自然会随着市场要素的变迁而自由流动。假如一个地方生活环境不舒适、政商关系不清又不亲、发展机会不充分、经济蛋糕不够大、配套服务不够好,人才既不能“诗意的栖居”,又不能找到展现才华的舞台,最终很可能选择离开。事实上,类似的案例,已经在一些引才重镇不同程度地出现。
因此,引才新政还应做好下半篇文章。尤其时下,新的一年已经掀开篇章,各地的人才工作要点已经发布,可以说,引才新政已经到了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真正确保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就需要在优化环境、发展经济、做好服务等方面再下功夫、多出实劲,既要努力营造“愿意来”的第一印象,还要创造“不想走”的制度环境。(文/汪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