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自曝GDP“注水”的省份是辽宁。辽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认“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经济数据注水恐怕不限于上述地区。2017年12月,审计署公布了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披露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存在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最近这几天,又有一些地方站出来承认GDP“注水”。(1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最近这几天,一些地方政府主动站出来承认GDP掺了水分。自揭家丑,自我打脸,在网络上引发如潮好评。网友纷纷认为,有勇气暴露家丑的地方政府和官员都是“可爱”的。的确,有勇气自己挤掉“GDP的水分”,这种勇气不是谁都能有,我们为这种敢于承认错误的做法鼓掌。然而,更需要思考一个问题:“GDP的水分”难道只能依靠自己挤掉?
据了解,多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据高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然而,我们的统计数据一直走在“村骗镇,镇骗县,县骗市,市骗省”的大路上。每一级在统计数据的时候,都会习惯性拔高。村里统计的时候拔高一下,镇里统计的时候拔高一下,县里统计的时候还拔高一下,最终经过“层层粉饰”,掺了水分的数据就累积出了GDP无限高度。这个高度进入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里,于是我们生活在了GDP的幸福里。
社会的发展,GDP数据确实有着不小现实意义。但是,这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GDP数据必须是真实的。有了真实的GDP数据,才有利于有关部门制定下一个发展规划。然而,由于这些数据出现了造假现象,也就给发展设置了不小障碍。
那么,GDP的水分,究竟依靠谁来挤掉?目前的情况不难看出,还都是依靠地方政府的主动揭露家丑。这实在是尴尬的事情。我们有统计局,我们还有审计局,为何都不能发现虚假的数据?其实,不是这些部门不能发现虚假的数据,而是视而不见。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下一级的数据是掺水分的,却依然不闻不问。说到底,心里还是打了小九九的,那就是想用虚假的数据,制造政绩的海市蜃楼。最终的目的是想依靠“GDP的水分”换取“带水分的官帽”。在GDP数据的增长中,多少官帽子也越来越大了?
挤掉“GDP的水分”不能指望自己揭露家丑,而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让统计部门、审计部门发现造假的行为。也不能只是挤掉“GDP的水分”,同时需要挤掉“官帽子的水分”。当虚假的数据换不来真实乌纱帽的时候,谁还玩数据造假?(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