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包装的民意有几分成色?
2017-12-30 11:1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月底,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些市民反映,他们接到当地治水办发来的短信,要求在接到省里的民调电话时,耐心接听,并回答“非常清楚、参与过、满意”等。治水办方面回应,此举只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多更好地了解“五水共治”的成果,目前已经整改。(12月28日《央广网》)

  顾名思义,民意是民众意愿的表达,来源于民众对社会的真实感受,对一些现象的客观看法,也是工作优劣的“晴雨表”。为全面了解民众对某个问题的意见建议和态度倾向,挤干成绩“水分”,为施政者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近年来,各级各部门纷纷开展民意调查,以求数据的真实性。

  当然,一些民意调查、第三方评估的调查问卷全是文绉绉的专业名词术语,没有考虑被调查对象地方语言、理解能力等实际,开展一些宣传解释也无可厚非。但为了“脸上”好看、“面子”有光,在民意调查、民意座谈中挖空心思走“捷径”,想方设法搞“美容”,绞尽脑汁玩“套路”,或将“标准答案”加工发给被调查对象,或通过金钱购买、奖金利诱等方式统一口径,以此“涂脂抹粉”“遮丑”,为所谓的“政绩”摇旗呐喊、擂鼓助威,则沦为“被满意”的假把式,显然有悖于民意调查的初衷。

  民意之所以被包装,其原因大抵如下,一是平时工作不务实,寄望于“临时抱佛脚”;二是喜欢听“赞歌”、抬“轿子”,容不得半点“杂音”;三是担心暴露问题捅“娄子”,吹开“面纱”见真容;四是认为民众的意见建议没有“含金量”,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肩负千钧重,民意贵如金”。通过包装得到的民意又有几分成色呢?这种假借民意调查,将官方意图强加于“民心所向”,以“私意”代替“公意”的做法,把群众当作了“走过场”的道具,把群众的意愿玩弄于股掌之间,剥夺了群众的参与权、话语权,实乃绑架民意。不仅严重干扰调查结果,收集不到真民情、听不到真声音、看不到真问题,而且极大地影响施政者和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和施行效果。

  “干部斤两群众称得准。”工作是好是孬,有无问题,群众看得最清,心里最明。群众之所以“吐槽”,是因为工作存在缺陷和瑕疵,与他们的期待还有差距,说明期待并相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能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非故意抹黑、唱对台戏。倘若满口都是“好好好、行行行”,听起来无意见、很满意,其实是“言不由衷”。

  避免鲜花和掌声淹没群众“好声音”“真声音”,避免成绩数字掩盖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善于听取群众“吐槽”,从牢骚话里找寻表达的“真实意愿”,从质疑声中听出“画外之音”,在抨击语里发现“诉求真意”,以此作为提升工作、改进作风的依据,认认真真思不足,兢兢业业谋发展,赢得群众真满意。与其挖空心思玩“套路”,还不如让开门纳谏,在群众的心声和期盼中收集“金点子”“好声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口碑、获得点赞。(秋雨纷纷)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