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子对外宣称:自己有内部员工优惠购车资格,可以帮人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汽车。这番谎言竟骗得13人信以为真,并先后将241.7万元购车款打入他所指定的账户,最终均落了个“车财两空”的下场。12月15日记者获悉,合肥市肥西县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内部优惠”诈骗案。提醒市民:年底是“内部优惠”活动火热期,需要鉴别。
(12月15日《市场星报》)
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谎言诈骗,犯罪嫌疑人借助人们对于“内部优惠”的期盼,实施了骗局,诈骗的足迹涉及多个省份。应该说“内部优惠”式样的骗局不是低端的骗局,这是因为社会上确实存在“内部优惠”这样的事情。我们更该关注的不是这一起骗局的审理,而是需要关注“内部优惠”骗局这个现象。
“内部优惠”的骗局多在年头岁尾的时候上演。这是因为到了年头岁尾的时候是商业最为火爆的时候,是利益争夺战厮杀最为残酷的时候,为了争夺市场,为了争夺消费者,很多商业模式都会拿出促销手段。也因此,“内部优惠”也就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个时候“内部优惠”的骗局最容易成功。
每年一到年头岁尾的时候,“内部优惠”式样的消费欺诈就来了。有的骗子说自己是某公司的员工,企业给员工下达了销售任务,为了完成任务愿意“赔本销售”;有的骗子说,自己“年度任务”没有完成,需要在短时间之内完成“年度任务”,只能需求大家的帮助;还有的商业企业会找到用人单位联合开展“内部优惠”活动,说只要是某单位的职工都可以享受优惠。比如“记者可以优惠”,比如“医生可以优惠”,比如“城管可以优惠”,比如“法官可以优惠”,而实际上这都是商业骗局,不仅没有什么优惠,反而多花了钱。
对于“内部优惠”需要市民多点头脑。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在商人的眼里,利益最大化才是他们的追求,你被“内部优惠”遮蔽了眼睛的时候,其实就是“捂上自己的眼睛”,让商家和骗子从你口袋里掏钱。消费需要理智,货比三家比“内部优惠”更靠谱。
对于执法部门而言,越是到年头岁尾的时候,越是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于打着“内部优惠”的商业骗局、社会骗局要严惩不贷,不能让这些人兴风作浪,祸害了大家“过新年”的好心情。
而对于市场管理部门来说,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规范“内部优惠”活动,应该建立备案制度,不能因为是市场经济,就纵容打着市场经济旗号,扰乱市场。凡是涉及“内部优惠”的促销活动,都应该进行核实,看看是真优惠还是真骗钱。
“内部优惠”的骗局,不能总是一到年底的时候就卷土重来。“内部优惠”不该是骗子和市民的偷偷幽会。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