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深思千元“感恩费”撕开的教育怪圈
2017-11-16 08: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家长被劝缴千元‘感恩费’,教育局称将叫停。”14日,一则关于四川雅安市天全县第二初级中学家长被劝缴千元“感恩费”的视频新闻在网络引起热议。目前,据记者调查,当地教育部门和纪委已经介入调查此事,并启动了问责程序。

  一千多块钱,数量不大,但背后的问题却不小。近年来,诸如强制收费补课,强制打砸学生手机等问题出现的不少,在这类事件中,学生往往都处于弱势的一方。报道出来的,引起了社会关注的,往往都是来自所谓“胆子大”的学生和“不怕事”的家长,但那些没有被报道出来的呢?那些“胆子小”“怕事”的学生和家长所面临的乱收费,“吃拿卡要”等现象又如何去管?难道非得等他们忍无可忍了,向媒体曝光了,事情才能走正规途径吗?

  深入去看,为什么该类明显的有违社会公平,甚至触碰法律法规的校园“强买强卖”能在各地大行其道且屡禁不止,应该说在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怪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即学生,家长面对学校,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时往往因为有“害怕受到区别对待”“害怕老师针对自己的子女”等类似的顾虑而选择缄默,而这样的缄默则更加助长相关学校违规办事的胆量。

  要打破校园“强买强卖”,一方面要靠相关部门明确权责,细化制度,标明红线,把学校的权力关进量身定做的笼子里,彻底击碎诸如“补课是为了学生好”等披着温情外套的挡箭牌。要加大监督力度,不能光靠事后问责,也要加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将学生与家长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要完善举报通道,严格保守举报人身份信息,让“想举报不敢举报”转换为“反映问题人人有责”,既保障了学生与家长的维权途径,也树立了标杆,彻底打消有关学校及人员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社会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把握一个“度”,本着就事论事的原则,不随意扩大事态,在督促事件以正规方式解决的同时不对学生及学校产生多余影响,让学校与学生尽快回到日常教学状态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但打着“教育”的幌子野蛮生长的乱象时时发生,要真正打破这“教育怪圈”需要法律的约束,需要舆论的引导,同样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如何让学校,教师,要让这两个曾经备受尊敬的词汇重新树立起形象,值得全社会的深思。

  作者:杨云山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