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附近很多中介联合起来,只要有业主卖车位,不管多少钱,中介先全部吃下,跟炒房子一个模式。他们从去年开始囤到现在,造成小区二手车位极度空缺,车位价格从13万炒到30万。”最近,一位网友发帖吐槽自家小区的车位越来越高不可攀,他说,作为交付好几年的成熟小区,周边并没有新盘,也不存在绑定车位高价销售的情况,但二手车位价格就这么硬生生被中介炒高了。(9月日钱江晚报)
风口浪尖的炒房有风险,“囤车位”却成了新的楼市致富经。仅以杭州为例:城北某小区,有位土豪业主一口气买下小区里十几个车位;余杭复地又一城,之前传出小区150个地下车位被神秘人打包买走;萧山一个楼盘,交付快一年了才开始卖车位,原本去年才10万元的行情价,如今涨到28万元……有中介囤、有业主囤、有开发商囤,各打各的算盘,反正在楼市稳健的当下,就如地产商囤地撂荒一样,总归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一些城市,车位价比汽车还贵、甚至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这和“炒车位”的楼市怪象大有干系。一则,炒房本金大又显眼,“囤车位”的风险系数和回报率比炒房好很多。二则,不少城市摩拳擦掌准备推出“有车位再买车”的新政,而国家发改委亦在2015年表态——允许试点“有车位再购车”,如此一来,车位将成为更远景意义上的刚需。小本生意的“炒车位”简直成了楼市投机的首选。几年前,证券时报就以“炒车位成了白富美”为题报道过类似的“投资故事”。相较于股市K线的布朗运动,似乎囤几个车位放租才是发家之举。
了然以上背景,对下面这些新闻也就见怪不怪了:“广州一小区最贵的停车位卖到110万元”、“郑州车库最高卖到70万”……“炒车位”之暴利,并不比炒墓地来得少。但问题是,如此炒法,合理合法吗?尽管从《物权法》而言,只要有了预售许可证,开发商就有权出售小区车位,但车位销售显然不是完全市场自治的范畴。一则,车位是居家生活的必需品。车位算在房价里,才是真正的国际惯例。把民生刚需拿出来炒作,起码有悖市场正义。二则,各地其实早已出台相关规定,明令禁止了“囤车位”行为。比如早在2009年,杭州市就出台关于车位租售管理的相关规定。比如《上海市关于商品房项目附属地下车库(位)租售问题的暂行规定》更是详细要求:小区车位只可以在小区业主之间交易,不可出售给小区以外人员;一户业主只可以购买一个车位;小区车位不可“只售不租”等。问题是,对市场主体恶意“囤车位”等乱象,执法若是和风细雨,恐怕并不能吓倒暴利之心。
作为住房配套基础的车位,即便要单独拎出来作价,也当遵循市场法治逻辑。“囤车位”的生意火了这么多年,如果工商与住建等部门再不及时出手,中介掷千万“打包”买走小区车位的故事,恐怕真要绵绵无绝期了。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