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是谁导演了干部“装儿子”这场戏?
2017-05-23 08:5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在脱贫工作国家省际交叉考核中,中部某县上演了一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为应付检查,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演技”再好也难让百姓接受,“假儿子”一句虚伪的“妈”,叫得老太太变了脸,气得小姑娘撇开了头,不仅当场被抓了个现行丢了脸,更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真心。(5月21日,澎湃网)

    由于精准扶贫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广大党员干部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唱主角、当先锋、做模范”,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很多的贫困家庭通过政府和自身的努力已经脱离困境,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这名干部却是“唱假戏、当儿子、巧作答”,将检查现场演变成“演戏剧场”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

    惊叹之余我们该深思,为何干部会不把精力放在好好工作上,却削尖脑袋想着如何弄虚作假,到底是谁导演了干部“装儿子扶贫”这场闹剧? 要装——是懒政怠政的“结果”。一方面,“儿子”此番费心费力的演戏归功于基础不牢固、工作不扎实、自身不作为的“无奈之举”。自身扶贫工作做得不好,怕老百姓开口说真话,才将党和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到一边,为应对上级检查的“突发事件”出此下策,欺上瞒下,台上台下两出戏,人前人后两张皮, 是典型“为官不为、履职不到位”的表现;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可见,党和国家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面对上级检查,在自身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只能迫不得已出此妙招把脱贫当“家事”,把帮扶群众当“家人”,戴上面具演绎“门面工程”、“应付工程”等虚招。工作不力、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和政府要出重拳、用实招,及时调整懒、软、散的干部,严惩“为官不为”。

    敢装——是管理漏洞的“恶果”。在党和国家如此高度重视脱贫攻坚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出现如此闹剧的原因还在于基层干部存在侥幸心理,自以为地处偏远地区就可以为所欲为,不顾法律条款。认为竿子打不到自己身上,便对党纪国法置若罔闻,往往事与愿违,这一竿子狠狠地打在了这名干部的头上,此次的败露是在省际交叉考察之中,交叉考察、异地考察,涉及相互之间的“利益”,这出戏才会以失败告终,如果是本地组织的考察,是否是“该配合你演出的我视而不见”呢?这种可以“瞒天过海”“大展演技”的自信从何而来?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暴露出有关部门干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的问题。最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在多层关注和打假“扶贫”之下,仍然还会发生“装儿子”扶贫这样的闹剧?是谁在“庇佑”这场闹剧?有关部门应明察秋毫,既要坚决核查清楚,还要进行严肃处理。

    能装——是纵容放任的“后果”。一是领导的纵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而是时有发生。扮演儿子应付上级检查实在罕见,可以说让人大跌眼镜,然而对“假儿子”能提前布局搭好“戏台”作何解释?笔者不敢断言是否有人在“通风报信”,但可以肯定的是,下属上演如此大戏,领导干部不可能不知情;二是同事的包容。其他干部对其扮演儿子行为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以视而不见态度面对,不仅没有把群众放心上、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对于扶贫造假等行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无形中促使了该干部的“激情演出”;三是群众的放任。群众观点淡薄,老百姓作为受益主体,参与主体和监督主体的作用,致使这从天上掉下来的“儿子”在扶贫中企图蒙混过关,向上传递出错误的信号,使精准脱贫失焦,结果只能侵害群众根本利益,必须在其他监督方式和途径上“做足文章”,才能使“真脱贫”拔出“真穷根”。

    随着人民群众监督意识的不断提高,想靠侥幸心理“浑水摸鱼”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与其到百姓家中“装儿子”,不如去做百姓的“亲儿子”,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真心实意把他们当成家人。其关键和根本的还在于,强化“考察”这种体制内部“自上而下”的作风监督考核体制机制,让脱贫攻坚无捷径可走,让这些无戏干部演员可演! 撰稿人:晶晶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