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最孤独学校”映射农村教育“空巢化”
2017-05-17 08: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油城村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800多米高的太行山上,村民们仅靠两条盘山路与外界相连。在村子的东北角,有一个特殊的小学——油城学校,目前,这所学校里面只有一个老师和一名学生,被称为是“最孤独的学校”。老师从1982年起在此执教35年,见证生源日渐流失,唯一的学生今年上4年级,其因家境困难,无力离开山区去读书。(北京青年报05月16日)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使得农村人口数量急剧减少。有条件的家庭纷纷为孩子选择教育质量更好、教育环境更优、教学设施更加完备的学校,致使村级学校的生源不断流失。加之村级学校教师纷纷“择木而栖之”,导致了农村教育不断出现“空巢化”现象。 

  “最孤独学校”的背后是学生与校长的心酸和无奈。学生因为无力承担路费而被迫留在这所学校中读书,而校长则面临着学校关闭后失业的风险。在偏远的贫困山区,类似的学校不在少数,如何保障贫困山区儿童的基本受教育权、为偏远山区失业教师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等农村教育“空巢化”问题,成为了继“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后又一难题。 

  要解决农村教育“空巢化”问题,就要合理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类似“最孤独学校”这种生源极少、教师极少的学校要适当的整合并入镇级学校。对于有强烈学习愿望却无力承担路费的学生,给予适当的交通补助;对于倾尽一生致力于边远山区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为其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对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应适当整合入编,并入镇级教师队伍。 

  现如今,全党全社会力量精准发力,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强,脱贫摘帽工作不断深入,惠民政策不胜枚举。农村教育不应仅仅等待“援助”,更应学会“自救”。打铁还需自身硬,完善村级学校自身建设,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生源在本地就读才是“硬道理”。只有“援助”与“自救”紧密结合,村级学校才能不断发展、不再“孤独”。 

   作者:孙菁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