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日报:“大桥情结”牵系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2018-12-27 17:0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左中甫

  即将于29日恢复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正在迎来一拨接一拨的欢庆人群:迷你马拉松,绿色骑行秀,市民大参观……风雨中,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纷纷赶来一睹大桥新貌,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大桥情结”。

  南京长江大桥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这座大桥不仅见证着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保留着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往事。这份对于大桥的浓厚情感,牵系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随着大桥通车日期越来越近,无数人的大桥记忆如大坝开闸,瞬间奔涌。可以说,这是南京人对大桥的集体怀旧和温暖祝福。

  我自己也有好几段大桥记忆。要说记忆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学时语文课本上那幅大桥彩图。“70后”的启蒙教育,就是从“北京天安门”“南京长江大桥”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重要建筑开始的。多年后我到南京读研,开学不久就有几个同学慕名要去看大桥。近距离接触,我才搞明白,原来教科书上猎猎飘扬的那几面红旗,实际上是一组雕塑!毕业前夕,又有同学提议到大桥上拍些合影留做纪念。那时天已很热,我们又冒着大太阳,在桥上留下了告别照。

  留宁工作后我才发现,比起南京本地人,我的这些大桥记忆实在太过普通。有一次,我采访一位老人,他自豪地说起当年全市人民集体参加义务劳动、争着为大桥建设服务的经历。大概怕我不信,他从柜子里翻出一个旧搪瓷缸,这是当年建桥单位发给劳动者的纪念品,他一直像宝贝一样珍藏着。还有一次,大桥桥墩不幸被一艘货轮撞个正着,我就此事采访一位专家。专家是本地人,一听大桥被撞,第一反应居然是“大桥没事吧”(而不是“货轮没事吧”)。要说感情,南京人对大桥的感情那是真“铁”。

  如果不理解这种感情,那就很难理解,为何一座老桥封闭维修,会引来无数南京市民甚至外地媒体持久而温情的关注。将来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四桥如果封闭大修,恐怕很难享受到这种“优待”。原因在于,南京长江大桥诞生于国家还不富强、人民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年代。面对重重困难,从国家领导人到桥梁建设者、从人民子弟兵到普通老百姓,人们硬是凭着一股劲、一股气,自力更生、保质保量建成了这座当时曾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公铁两用大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南京长江大桥不只是一座普通的桥梁,她一直被视为国家和民族的“争气桥”“自强桥”,成为民族精神的鲜活象征。

  从当年南京只有一座跨江大桥,到现在有10多条过江桥梁、隧道已建成通车或正在规划建设中,再到2035年规划建成28条过江通道,南京城市的发展变化可谓大矣!而如果将目光投向全国,今日中国已是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建桥专家”,别说是穿越江河、连接高山,就连跨海建桥修隧也已成为现实。单纯从工程技术上讲,南京长江大桥已很难再引领时代,但人们如此厚爱她,看重的正是凝结在这座桥身上的巨大精神价值。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已经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未来我们仍需要发扬当年修建大桥时的那股劲、那股气。作为一座实体的桥梁工程,同时也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南京长江大桥既属于南京,也属于中国。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