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尼德罗
(作者尼德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杭州的李先生遭遇了一场麻烦,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结果在门口的时候,被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了。于是当天晚上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发起建议,让他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理由是: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踢出群。
需要说明的是,这则报道并没有能够采访到老师和其他家长,主要的信息来源都是李姓家长及其提供的微信截图,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整个事件的一个截面。所以在理论上,我们作为外人来介入讨论,很可能会忽略一些关键信息。例如,开豪车接送是否仅仅是一个导火索,老师看李先生也许早就不顺眼了。或者多位家长对李先生都不满意,早已在私下跟老师做好沟通,由老师出面给李先生一个教训等等。
但不管有没有获得小圈子的信息,仅仅就这个截面上的信息来判断,老师的做法非常糟糕。我甚至要说,相对于家长开豪车接送孩子,老师不由分说地将家长踢出群,这样的做法更加恶劣。毕竟,教育的本质不是成人说了什么,而是老师和家长真正做了什么。当老师可以以专制的做法将家长踢出群,这种行为被孩子知道后,孩子的内心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因为这中间没有公平可言。
老师和家长所在的班群,既不是老师的私人领地,也不是家长们的共有产权,而是一块家校协作的平台空间。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也许在实际上扮演着“主角”,但不可以入戏太深。作为老师,他(她)必须明白,自己只是家校关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一个看似特殊但必须保持平常的节点。
这位老师之所以“果断”将李先生踢出班级群,所体现的自我认知,就是自己是这个关系网络中的主导者,所有家长都围着自己转。从形状上来看,这样的关系结构属于单一中心结构。对于教育而言,这样的结构非常糟糕,因为这意味着家校之间的交集是单向度的,双方没有形成一套彼此连接的网络,这样一来,家长、老师之间就不会有信任和规范产生。
我们假设李先生所在的群是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也就是说老师并不是唯一的中心节点,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都有频繁的沟通和交流。那么李先生开豪车来接孩子,如果有家长觉得不合适,大家就不会迅速指责他,而是会私下沟通,反过来老师也会给李先生旁敲侧击,提醒家长注重影响,以避免孩子们过早物化。由于平时李先生已经和家长、老师沟通过多次,所以只要人家轻轻点拨,立马心领神会,接下来就会低调行事,为孩子树立榜样。一个引发互怼甚至可能导致转学的行为,反而可能变成家校之间进一步互动互信的契机。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如何才能获得去中心化的关系网络呢?这里的关键就是校长和老师的引导。校方要鼓励家长多一些面对面的沟通,当学校或班级出现什么困难、挑战或争议时,应该鼓励大家坐下来,尊重彼此,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都会发现,开豪车接送引发的争议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个争议才是大问题。
所以,综合来看,我们不能在事实不清晰的前提下批评家长和老师,但却必须要遗憾地指出,当事老师和家长都没有身处一个充满信任和规范的关系网中。而只要这张信任、规范之网没有建立起来,接下来还会有别的争议闹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