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
近日,位于南京老城区的一所重点高校启用门禁系统,校外人士在工作日不得入校。这一新规,在校内外都引起了较大关注和争议。“南京发布”等媒体发起的在线调查显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
开放了多年的大学校园,一夕之间改为“闲人免进”,这样的事情已非新闻。本报不久前刊发的报道显示,包括南京在内的全国不少高校已经或准备安装门禁系统。校方的理由大体一致——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师生安全。这一解释不难理解,同时也一直伴随着各种疑问和争议。
人们当然有理由质疑,高校拒公众于门外,符合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吗?符合国际通行的一般做法吗?符合校地融合、共荣共生的时代发展趋势吗?尤其是在南京这样的教育名城,各类高校众多、资源丰富,这本是一笔巨大的公共财富,各方理应共同努力,使之充分造福城市、造福市民。如果各校封闭运行、自成一体,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笔宝贵财富?如果因为存在少数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就对所有公众“封门”,岂不是因噎废食?可以说,“门禁争议”既是个教育问题,又是个民生问题、管理问题。
最美的大学风景,不应是师生的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独乐”,而是敞开心胸、接纳四方的“众乐”。大学的公开讲座,应该为乐学市民留下一席之地;大学的人文氛围,应当成为青少年接受现场教育的梦想起点;大学的校内设施,理应在满足自用的前提下与市民共享……这样的画面,一直是南京的寻常风景,体现的正是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融合思维”。多年来,南京高校坚持敞开大门、融合发展,受到了公众的信任和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结下了融洽的校地关系、打下了深厚的发展基础。这个老传统不应该被一台台冰冷的门禁所取代。
“融合思维”是开放思维,也是合作思维、共赢思维。以“融合思维”推动校园开放,首先,要以适度为原则,不宜开放的地点、时段严格做到“闲人免进”,而能够开放的尽量做到应开尽开。比如,校内图书馆、教室、公寓等重要设施可以考虑外人禁入,但对于操场、绿地等可以考虑分时段开放。其次,开放校园要以强化管理为前提。在这方面国内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积累了不少成熟经验,比如刷身份证进校、预约参观,比如限制外来人员使用教室、食堂、操场等设施,比如强化巡逻、加强对不文明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干预力度等等,值得借鉴。
几年前,我采访过南京一位知名大学校长,对他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大学要与所在城市荣辱与共。”在我看来,“荣辱与共”就是要互相关心爱护,就是要坚持良性互动,就是要共谋发展,就是要创造和谐共生的多赢结局。坚持面向所在地居民适度开放、最大限度减少各种有形、无形的“门禁”,正是“荣辱与共”的应有之义。南京市民一直以这座城市高校云集而自豪,南京的高校理应珍视这份信任和期待,以开放促管理、以管理保开放,用实际行动展现与所在城市荣辱与共的坚定决心,创造高校与城市共荣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