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金根
以特色田园乡村为抓手,切实破解乡村振兴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绘就的蓝图,人人向往。但也有人担忧,未来的乡村会不会变成“千村一面”?近日,我国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将村庄划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和搬迁撤并类4种类型,并要求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从而在国家层面的导向上提前规避“千村一面”的风险。
乡村是生产、生活、生态的结合体,既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乡村振兴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乡村环境整治与美化行动,也不能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乡村建设模式,而是要让乡村成为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直观窗口,成为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当代表达,成为农村发展“一村一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载体。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整个乡村振兴的过程还应当是组织发动农民、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新乡贤、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重塑乡村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任在肩、时不我待,苏州具体该怎么抓、抓什么、如何推进?实践已经做出了回答。以特色田园乡村为抓手,切实破解乡村振兴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面临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
“决不能用推翻重建的方式改造农村,决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手法造成乡村原生态的人为破坏。”去年10月,苏州首批20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的试点工作启动。要求各个试点村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产业,充分挖掘利用原有产业优势、自然资源禀赋、人文环境优势,注重植入生态、绿色、乡愁、田园、文化等财富元素,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农文旅融合产业;二是特色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本真的自然格局和村庄肌理,将乡村的田园风光、水乡风貌的独特属性凸显出来,形成更为生态、更加自然的居住形态;三是特色文化,关注乡村的差异性、多样性,找到不同乡村的“性格”,内外兼修,让特色田园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不搞“一二三、齐步走”。今年8月,苏州公布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二批22个试点村庄名单,仍然坚持以自然村为单元,考量特色所在,优选优势村庄。
国庆节长假将至,市民们不妨抽空去这些特色田园乡村试点走一走、看一看,体验一下这些村庄的不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