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只有中国娃参加的比赛,为何能叫“国际大赛”
2018-08-02 09:4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能让孩子参加“国际大赛”,是每一位家长的梦想。然而,前不久一场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大赛”却让家长有了被欺骗的感觉:在美国的一个场馆里,所谓的“国际大赛”,参加比赛的50多个孩子,全部都是“中国娃”。家长质疑:只有“中国娃”参加的比赛,能叫“国际大赛”?

  媒体曝光的是一家“童星培训机构”。这家培训机构宣称,参加了他们的培训之后,能够在“国际大赛”上获得名次,让孩子缩短成功的路径。也因此家长接受了“3年24万培训费”的这个代价。

  在家长看来,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虽然“3年24万培训费”价格不菲,但是如果能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步入人生的捷径也是值得的。只不过是,他们后来发现上当了。“国际大赛”虽然是在国际上举办的,然而参加比赛的没有一个“外国娃”,全部都是“中国娃”。只有“中国娃”参加的比赛,无论在什么地方举办,都不能叫“国际大赛”。很显然,家长上当受骗了。我们需要让骗子付出代价,然而也需要反思的是:只是因为“国际大赛”会忽悠?

  眼下的一些家长,十分热衷让孩子参加比赛。学习不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的期盼”。学习什么才艺,孩子自己做不了主。学习才艺技能,一切是为了“参加比赛”、“参加竞赛”、“比赛拿奖”。于是,培训机构都像“卖瓜的王婆”一样自卖自夸,许诺只要参加培训,就能参加“国际大赛”、“全国大赛”、“全省大赛”。正是因为有了能够在“高级别大赛上拿奖”的承诺,也就加剧了家长的焦渴心理,都希望孩子能多取得“高级别荣誉”,成为人生的加分项。

  前几天,看过我们当地举办的几场才艺大赛。虽然只是在小县城里举办的,名头却都不小:有的叫“苏鲁豫皖绘画大赛”,有的叫“书法国际大赛”,有的叫“儿童舞蹈全国邀请赛”。观察了一下子,这些比赛多是“当地的学生”,看不到丝毫“国际”、“全省”等的影子。

  家长希望孩子参加比赛,也就有了市场需求,也就有了“名不副实的比赛”。镇里的比赛敢叫“全县大赛”,县里的比赛敢叫“全市大赛”,商业机构举办的比赛敢叫“全国大赛”、“国际大赛”。纯粹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比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从家中腰包里掏钱。

  “国际大赛”只有“中国娃”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家长的鲁莽,部门的失责,社会的约束不力造成了乱象。“国际大赛”为何让人如此迷恋甚至是疯狂,无疑更值得反思背后的真问题。上海教育部门提出了兴趣培训的目标,叫变“为了参加比赛而学”为“为了兴趣而参加培训”,这才是兴趣班该有的情怀。

  只有中国娃参加的比赛,只是因为“国际大赛”会忽悠?(郭元鹏)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