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生活10年,八旬老人每个月4800元的退休金几乎都用来买保健品,如今身无分文流浪武汉街头,幸好被民警和武汉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救助。近日,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帮85岁的孙传华老人收拾生活用品,发现11箱行李中,保健品竟然占了7大箱。(7月29日楚天都市报)
卖给你的时候包治百病,追查起来只是糖果食品——架不住周瑜打黄盖,反正也是吃不死人,多头执法、实难厘清。国内保健品之妖艳诡谲,几乎成为游走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怪胎。运气好的,全额退款;运气差的,费钱害命。4800元退休金的耄耋老人,因保健品而流落街头,这大概足以窥见相关市场的混乱与混账。
老人与保健品之间的悲剧,绝不只是青岛遗书事件那么简单。这些年来,类似“买保健品成‘养老基地’会员 内蒙古79名老人被骗30余万元”等骗局层出不穷,挖坑设套、蒙骗升级。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7年十大消费者维权舆情热点”显示,老年人遭遇保健食品侵权问题位居消费维权舆论热点第一位。从原国家工商总局2016年度公布的全国消费维权情况看:全国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老年人消费投诉案件2037件,其中保健食品等健康消费品领域的投诉案件188件,占老年人投诉量的9.2%。
保健品“蹭老”营销,已经成了不少企业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在国务院食安办等部门组织的专项整治中,截至今年6月,各地共查处违法违规案件2.9万余件,货值金额15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8200余名——这既说明监管整治得力,更说明行业积重难返。当然,除了这些明晃晃的违法违规典型案件之外,不得不说的是,遍布城乡的内容虚假、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等明显违反广告法的营销行为,虽然没有闹出人命,恐怕更为司空见惯。
哭爹喊妈的保健品“蹭老”营销,现在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在城里的社区和乡下的农贸市场,穿着白大褂或制服,发鸡蛋送纸巾、做按摩送温暖,等情感培养差不多了,到了“感情深一口闷”的阶段,再割韭菜般一次性让老人倾家荡产。打一枪换个地方,有执法权的无据可查、没有执法权的只能干瞪眼,更多相关部门在利益无关的前提下,表现出了“毫不相关”的冷漠姿态。正因如此,卖保健品的号准了权力部门的这根“脉”,才屡试不爽、胆大包天。
保健品是刚需,甚至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眼下,中国是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2050年,将达到4.8亿,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老人都是希望健康长寿的,所谓的保健科普和道德教化,根本解决不了“求生欲”和“保健欲”的根子问题。对于无底线、无节操的“蹭老”营销,如果继续不闻不问、依然交给市场,买保健品买到怀疑人生的故事,还会有谢幕的一天吗?(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