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等问题,教育部等四部门2月底宣布将联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1个多月过去了,校外培训市场有何变化?记者调查发现,“禁补”后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变得更加低调。(4月12日《北京晨报》)
“补课”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并不陌生。平时补课、寒暑假补课、周末补课等各种各样的补课,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度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禁补”后培训机构变得更加低调。
如此“重拳出击”,为何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现在各种学校入学考试仍然是“以分论高低”,并且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让大多数家长“随波逐流”为孩子报培训班。面对昂贵的培训费,家长也无可奈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辅导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和学生迫切“提分”的心理,才有如此“广阔的市场”。
那么,问题又来了,学校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吗?不可否认,有些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私自办理辅导班或者到辅导机构任教,“课上不讲课后讲”,但是在学校教育管理严格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是极少见的。学校的授课内容可以满足学生需求。家长的选择,还是高考、中考这些应试考试带来的“忧虑”。
市场决定了培训机构的命运,所以即使四部门联合整顿辅导培训市场,也难以阻挡培训班铤而走险“超纲教学”“提早教学”“强化应试”。“禁补”后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变化不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监管难。有的辅导班不正规,没有任何手续,跟监管部门“打游击战”;即使是正规的辅导机构,在教学内容、授课教师等“软件”管理上,也难以保证,辅导机构教师依规授课。
辅导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规范和管理,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发力。教育部门应当加强辅导机构的监管,加大辅导机构准入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辅导机构,规范辅导机构教学内容;加大正规学校教育,以及在校师德建设,禁止开设辅导机构,禁止课后“开小班”授课;
规范辅导培训机构只是第一步,要让全社会认可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科学素养、学习能力等性格特质更为重要。学生、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避免功利性心态,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加强教师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文/田影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