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窃听手机的APP岂能纵容?
2018-01-09 09: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互联网浪潮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其中包括个人隐私泄露。2017年12月11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及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2018年1月2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已正式立案。(《重庆晨报》1月8日)

  “我有一次跟朋友聊到白蚁,打开某浏览器后,出现了灭白蚁的广告。”“有一次在办公室帮同事借电钻,晚上打开购物软件,第一个推送的就是电钻。”如果说消费者在网上搜索的痕迹被收集,进而进行商业推送尚可以理解为打擦边球,那么私自窃听用户言谈的做法显然已大幅跨越了法律底线,亟待有关部门严惩。

  众所周知,窃听用户通话的行为是违法的,但有些APP显然做得更狠——没通话也会悄悄开启麦克风,聊什么就给你推送什么广告。自己的商业目的实现了,用户却仿佛一丝不挂地站在面前,毫无隐私可言。其可怕之处在于,用户根本防不胜防——一切都悄无声息地发生,甚至连屏幕都不会点亮,作恶者已经从被动完全走向主动了。进一步说,这已不是消费者泄露隐私的问题,而是商业组织大范围直接盗取用户信息的违法行为。

  毫无疑问,这不道德,更违反法律。其实作恶者又何尝不知,只是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在法不责众的心态驱使下,胆子越来越大,“直接改抢了是不是”!据报道,早在去年7月,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对市场上用户量较多的27款手机APP进行调查,发现普遍存在侵犯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经过约谈,大部分企业进行了整改,但百度的两款APP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才有了此次公益诉讼。

  为了完善功能和全方位掌握用户习惯,手机APP总想获取尽可能多的权限,虽然事先会经过消费者确认同意,但恐怕没有人会否认:获取权限的目的应该交代清楚,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使用应当合法。遗憾的是,没有人替用户把关,进而使这种行为成为了潜规则,消费者只能逆来顺受,以至于不知不觉间安装了若干“地雷”。

  除了监管要积极作为,走法律途径也是可选项之一。江苏省消保委员会的公益诉讼值得点赞,因为其不仅解决了个体消费者诉讼成本高的难题,而且可以大幅提高作恶者的违法成本,更具威慑力。诚然,这种威慑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赔偿数额的高低,如果只是象征性道歉、赔偿,意义也十分有限。

  大数据时代来临,数据本身就是财富,获取数据也成了生意,客观上造福了社会,使得买卖对接的成本更低。然而,任何时候都不得逾越底线,对于打着大数据旗号窃取公民信息的行为,尤需要露头就打,以免养痈为患。对于这方面有着“悠久传统”的公司,更是如此,唯有杀一儆百,才能避免更多“魏则西事件”的出现。(宋鹏伟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