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岁末,一些单位和领导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繁忙季,忙的不是为辖区群众服务,而是将全部工作重点放在吸引领导注意上。一些单位和领导,看似在真心实意的做工作,实则是走马观花的“走过场”,看似真心实意促发展,实则是蜻蜓点水的“装样子”,看似真心实意在为群众服务,实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政绩”。
“注意力政绩”这桩偏门生意受到部分领导干部的“追捧”,原因是具有“见效快”、“收获大”特点,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不容易被人发现。相对盖楼、修路、上马民生工程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复杂审批程序而言,制造“注意力政绩”,只需要搭搭“场子”、唱好“迎检戏”,无须真抓实干去工作。一些领导干部热衷于“注意力政绩”,原因还在于其能从上级领导那得到“实惠”,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绩效,在上级领导那留个好印象,为个人提拔升迁铺路。
“注意力政绩”在一定范围存在,归根结底还是部分领导干部内心深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未彻底根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目张胆地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这条路已然行不通。但一些领导干部没有就此收手,反而绞尽心机想法子、搞变通,将工作中心转移到了让领导注意、让领导满意上。这种错误思想的蔓延,于是造成一些干部不注重“做事”而注重“做秀”,不是要真正“造福一方”,而是为“造势一时”。造成一些干部习惯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蒙蔽群众、欺骗上级。正如近日人民日报文章提到的那样,民生工程变成了形象工程,投资项目变成浮夸项目,经济数据变成“注水”数据。
“注意力政绩”得势,吃亏最多的是老实型干部,伤害最深的还是基层群众。“注意力政绩”表面上是这些人在做事,没有多大的社会危害,其实不然。一方面它容易刺激领导干部的投机、浮躁、急躁和浮夸的心理。制造“短、平、快”政绩,可以很快出名、获利,谁还愿意踏踏实实地做基础工作呢?很多实干型、老实型的干部就会感到很不公平,并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它靠引起领导注意得来的所谓政绩,有“面子”没“里子”,有虚名没实效,最终导致上级的政策得到落实,人民得不到实惠,受损的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要破解官员沉迷“注意力政绩”的窠臼,还需从领导干部本身抓起。习近平曾说过:“我们工作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仅要对上面负责,而且要对群众负责,为人民做主。”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宗旨,始终保持为民的情怀,坚持从老百姓希望做的事做起,坚持从老百姓反映的事管起,说一件,定一件,干一件,力见成效一件,保证权力行使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做到求真务实,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带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反“四风”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新问题、新表象,彻底根治内心深处隐藏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要破解官员沉迷“注意力政绩”的窠臼,让真抓实干蔚然成风,既靠领导干部自觉,也离不开机制保障、导向引导。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既要看“显绩”,又看“潜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看民生民情。既要看发展现状,又看发展后劲。根除“注意力政绩”这门“歪风”,关键还要强化制度保障。当前,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九大为精神指引,不断完善政绩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健全追责体系,让扎实有为者得到重用,让弄虚作假者受到惩处,彻底让“注意力政绩”这桩偏门生意失去市场。
王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