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尽管各地采取不少措施推动干部深入基层,但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干部不了解群众,群众不了解干部”的“脸生干部”现象仍存在。(11月11日 半月谈)
《大般涅盘经》三二有这样一段话:“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这就是著名寓言“盲人摸象”的出处。现在人们往往以此来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的人。
近日媒体称,在干部队伍内部,存在一种“脸生干部”,这种干部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他们对老百姓很陌生,老百姓对他们也很陌生。“脸生干部”在服务群众的时候,不知道群众的真实想法,难免会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会服务不到群众的心坎上。
80后干部徐某是一名从家门、校门直接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他下乡时还是发现,群众所思所盼和他在办公室里想的有些不一样:“原来以为农民最关心收入,到了老乡家里才发现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家庭,才理解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工作的重要性。”一个生长在农村的干部,为什么也成为“脸生干部”,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心入群众工作做得不好,要么走马观花,要么蜻蜓点水,这样的干部,自然不知道群众想什么,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服务群众,自然很难服务到心坎上,让群众满意。
一个领导干部,如何避免成为“脸生干部”,在服务群众的时候,防止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好群众路线。联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党员干部要服务好群众,就应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出机关大院,走出办公室,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走到群众的田间地头,和群众一起劳动,在劳动中交心谈心,了解群众产业发展的困难问题;走到群众的院坝头,和群众同坐小板凳,同喝大碗茶,一起唠嗑唠嗑,在唠嗑中把民意收集,把群众最难、最急、最盼的事情掌握。这样干部既不会和群众“脸生”,在服务群众的时候,自然也不会“盲人摸象”了。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群众在哪儿,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只有这样,领导干部才不会成为“脸生干部”,才会服务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满意。(文/江文)
作者: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