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厅局,下至乡镇(街道)机关,或多或少都存在忙闲不均的现象。大多数同志上班后兢兢业业忙于本职工作,“白加黑”甚至“五加二”也是常事,但也有少数同志上班后无所事事,靠一张报纸、一部手机(网上聊天、打游戏、看股市等)、一杯茶打发时光,上午报个到,下午踪影难觅,成了可来可不来的“自由人”(退二线者除外),这里有编制体制问题,也有分工不合理、人浮于事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客观原因,根本原因在于机关作风建设松懈,吃惯了“大锅饭”所致。
对机关而言,同一个单位,由于岗位特点不同,一部分人忙一些,一部分人闲一些,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部分人忙得不可开交、精疲力竭、满身病痛,弄的不好还要挨批评、受处分,而闲的人优哉游哉,什么事也没有,既不担责,也不得罪人,工资奖金一分也不少,甚至在机关中还能捞个“好人”的口碑。“闲人”中并非都是能力问题,而是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干少出错,不干不出错”的消极态度,甘当“不主事、不揽事、不干事”的“三不”人员,困难面前“绕行调头”;有的推三阻四慢作为,奉行“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在中游”的“中庸之道”,认为“排名不在倒三,考核能够过关”就万事大吉;还有的热衷于吹牛拍马献殷勤,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领导安排的跑前忙后表现很积极,领导不在时谁都叫不动、指挥不了,更不用说相互支持配合了,成了名符其实的“两面人”。
近日,一部门领导直言,他所在的部门大概有近一半的人在踏实工作,在这近一半之中,还有三分之一每天加班加点地工作。有的处室承担工作过多,常常忙中出错,事倍功半,结果效率低下;有的处室却无事可干,人员与事权极不匹配。事多的人少,不忙才怪;事少的人多,不闲才怪。谁都觉得不合理,可鉴于多年惯例,调整起来有困难,加上单位内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少,身在其位,力不胜其政的人多。再加上领导再过分信任、依赖那么几个人,使得忙的人忙上加忙,这就验证了“忙人”自嘲的“都是吃的有文化的亏”。
忙闲不均是对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行政资源建立在税收和国家财政的基础上,当然要用之于民。忙闲不均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在人民群众眼里,党员干部德莫高于愿干事,行莫善于会干事,绩莫大于干成事。“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缩手缩脚、明哲保身,做懒官、庸官、太平官,损害的不仅是党员干部个人的形象,更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对个人而言,忙者身心俱疲,个人健康受到威胁不说,家庭和谐也会受到影响,老人得不到照顾,孩子缺少关爱,夫妻间没时间沟通。这些看似是“舍小家为大家”,实际上是动摇个人事业发展的家庭基础。闲者不受重视、不受重用,不能在适当的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成长,长期处在单位的边缘,意志消沉,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进步,更贻误党的事业。管子曰:“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庸者众,不当其位者多,工作自然而然就落到少数能人身上,能者多劳,庸者不劳,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是干的不如站的,站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久而久之,机关内部关系难以融洽,能干的看不起不能干的,不能干的忌妒能干的,说风凉话者有之,看笑话者有之,更有甚者背后使歪点子混淆视听、搬弄是非。忙闲不均导致机关部门之间、处(科)室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公平,极易挫伤单位内部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凝聚力减少,离心力增加,还会助长拉帮结派、相互拆台的歪风邪气。
“忙闲不均”现象尽管有机制体制原因,也有分工不合理的因素,但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切不能习惯于“大锅饭”,甘于平庸,只想占位子(编制)不想干事的尸位素餐之人,更不能在人人羡慕的机关岗位上睡觉。在其位谋其职,有位当有为,这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当下,随着改革的推进、作风建设的深入,各级党员干部要强化“无功即是过”的意识,常怀感恩之心,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自觉摒弃私心杂念,坚决摈弃惰性、告别平庸、珍惜岗位、敢抓敢管,真正把心思用在谋发展、干实事、求实绩上。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时刻想着组织的嘱托,时刻想着人民的利益,主动作为,绝不能只想占着位子不干事,只想揽权不担责。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把心思和精力聚集到干事创业上,把个人的成就感、幸福感、满足感建立在谋事、干事、成事上,以无愧于内心的勤勉,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机关单位每个人都应有适合的位置,都应有适合的事干,每个人的技能和智慧都应得到尊重,人员和事权相适应,忙闲均衡,有张有弛,且能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良性发展,机关单位才能汇聚强大的向心力,激发整体的创造力。
韦干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