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赣州中学生刘文展举报违规补课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目前,涉事执行校长及班主任已被学校解聘。一起由“匿名”举报违规补课而引发的教育事件看似已经在公众的敦促下得到了解决。
可经过不断发酵,这起事件似乎已经与“违规补课”没有了太大的关系,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到了学校的对立面,对学校的指责声甚至谩骂声不断,面对舆论“逼宫”,此事以校长及班主任被解雇迅速收场。可然后呢?难道处理了校长老师就可以“皆大欢喜”,就真的已经将这起事件背后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吗?人们在急于将潮水般的“负能量”宣泄到这起违规补课事件上时,似乎已经被这场舆论的“狂欢”遮蔽了眼睛,谁都不愿主动放下指责的手指。
学校在社会担负的是教育的责任,是传播知识,提高学生修养的“象牙塔”。而在面对教育问题时,社会舆论往往“先入为主”,当社会把无穷无尽的“负能量”灌注到学校中时,学校一方面要“横眉冷对千夫指”,对所有的指责不得不“照单全收”,对涉事人员的处理“不能手软”,对公众的答复“不敢懈怠”。学生对于“违规补课”事件本就“怀恨在心”,也乐于“隔岸观火”。于是,在这场充斥着舆论“负能量”的“狂欢”中,学校没有了功夫去理会教学,学生没有了心思去理会学习,把原有的矛盾扩大,把这样的结果真的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笔者认为,对这起事件社会应该予以“冷处理”,让学校“喘口气”。对学校的处理应各司其职,社会舆论应理性“放权”,把“打板子”的事交给相关部门,把“对簿公堂”的选择交给当事人,把监督的权利留给自己,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帮助思考此事背后的原因,如何更好的化解矛盾上,而不该在伤口上一把一把地撒盐。学校此刻最该关注的不该是如何去处理涉事人员,如何给社会舆论说法,“出出汗”“红红脸”之后应该立刻“洗洗澡”,整顿校内各方面纪律,先让教学工作回到正轨,再思考今后在“补课”这件事上何去何从,给社会一个“走心”的说法,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处理两个涉事人员。
出现了问题从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急于”解决问题,没有触及矛盾的勇气,以“开除”作为处理方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涉事中学在给学生“违规补课”时也应给自己“补补课”。作为社会中的我们,如何敦促事件“走正轨”而不是向事件盲目“泼脏水”则是每个人都该参加的“正规补课”。
作者:杨云山